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锁子甲(1/2)

第三十七章 锁子甲 沐英一连挪到三次靶子,将甲胄放在眼前三十步的距离,才一举击穿。

见到这个结果,不仅仅沐英双眼放光。

就连魏国公徐达也微微动容。

无他,三十步太近了。

在战场上三十步,不过几个呼吸而已。

可以说,在这个距离下,即便火铳手能将对手击杀,也挡不住冲过来的敌人了。

之前都说弓弩手临阵不过三矢,如果按照三十步来说,那也仅仅来得及开一次火而已。

对战场的局面有非常大的改观。

何夕对这个局面,也是微微吃惊的。

在他印象之中,没有任何甲胄能挡得住火枪的。

否则西方骑士那种罐头盔甲,岂不是大行于世。

但事实证明,是火器淘汰了甲胄,而不是相反。

他细细思忖一遍,心中大概有几分猜测。

第一,明初的火器远远谈不上成熟。

在何夕看来,沐英所用的火铳,不过是一个大铁管尾部镶嵌了木柄。

而且木柄也是架空的。

只能双手握住,后坐力被双手支撑,根本没有抵肩。

看起来就难受。

这还仅仅是设计上的,其他各方面,火铳枪管加工强度。

火药的功效等等。

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

甚至仅仅是一个开始。

所以,这个时候的火门铳的威力,并不是太大的。

第二,何夕打造出来的不是铁甲,而是钢甲。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在此之前,即便用生铁打出的甲片,也是铁甲。

而且一般来说,用铁甲也足够用了。

特别是对付冷兵器来说,钢甲就有些冗存了。

更不要说,将一百多片甲片,改成了十几片。

为了贴合身体。

大甲片每一片都自带一些弧度。

与人身体贴合。

如此一来,甲胄结构强度,要比钉在一起的甲片要强。

也是因为如此。

才有这种突出的效果。

魏国公徐达上前细细观摩一番,说道:“有此甲胄,今后战事要为之一变了。”

何夕微笑说道:“国公,下面人得力,还弄出两样武器。

只是在下没有上过战场。

不知道合用不合用,还请诸位将军。

品鉴一二。”

太子一笑,说道:“何弟,你还给我打马虎眼。

快拿来让诸位长辈瞧瞧。”

何夕说道:“是。”

随即一声令下,拿来了两样东西。

一件好像衣服一般的甲胄,不过这衣服是用铁丝编造出来的。

看上去好像一个个细小的铁环编织在一起。

徐达一看,说道:“锁子甲?”

何夕说道:“正是。”

徐达将锁子甲拿起来,掂量一下,随即从身上拔出一柄匕首,猛地刺了上去,虽然这锁子甲没有支撑,立即变形。

但是锋利的匕首在锁子甲上却是寸步难行。

徐达说道:“不错,是一件宝甲。

只是和我之前看到的锁子甲有些不一样。”

何夕说道:“国公明鉴,这甲胄与西域锁子甲不一样,西域锁子甲是打出来的。

这个真是编出来的。”

“编出来的?”

徐达有些不相信。

何夕说道:“太子,国公,诸位侯爷,可想看看,这甲胄是如何造出来的?”

太子说道:“何弟,你就别卖关子了。”

何夕一挥手,立即有两个工匠,将一个木架子拿了来,木架子并不高大。

只有一尺宽,上面有一个铁件好像中件有一个小眼。

一个工匠将钢锭固定好围子,开始转动手柄操作。

不过一会儿,一根铁丝,不,钢丝被压了出来。

一会工夫,一根钢丝就出来了。

如法炮制,片刻之间。

一大把钢丝就弄好了。

这个工匠立即开始编织了。

一会工夫,这些钢丝就编了一尺见方的甲胄。

徐达拿来一看,与之前的甲胄一比,果然一模一样。

“这------”

徐达心中暗道:“幸亏何夕没有生在乱世,否则一人可抵十万大军。”

锁子甲并不是什么稀罕甲胄,是从西域传入的。

元代的时候,蒙古贵人们都什么喜欢。

这甲胄最好的地方,就是轻便,可以穿在衣服里面。

而且防刀剑砍伤,防弓弩都很有用。

武侠小说之中,各种软甲,都是以此为原型的。

但这甲胄也难以打造,之所以成为锁子甲,其实就是因为,这甲胄就好像锁链一般,用一个扁平的铁环一环套一环,最后形成一个整体的。

每一个铁环都需要单独打造,而铁环越小,就越轻便。

如此算来,一身甲胄,上面细小铁环,数以千计。

要一个个严丝合缝,一般铁匠根本不能打出来。

这与其说是一件甲胄,不如说是艺术品。

而今,却不一样了。

这其实也是水锤工艺的副产品。

在设计水锤的时候,工匠们遇见一个问题。

那就是水锤越重,锻压效果越好。

但商议水锤越重,想要将水锤提起放下的绳索,与固定装置,就越要坚固。

所以决定全部换成铁件。

一些机械装置,从木头换成铁的,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绳索怎么办?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