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660章 :拖拽成功(2/2)

而且无人机单位又马上发射第二波次发射节点阵线。

这又是100个亿的发射节点。

连着前面发射完毕的两百个亿节点的尾端,开始慢慢向星系后部环绕。

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包围。

其实按照远征军以前作战的模式,它在右边一定也会建立一个半圆形的包围。

这两个包围一般都会超过100亿km。

然后在星系的外围环绕这团奥尔星云的直径探测器扫描估算之后可超过三光年。

那么里面的星系是不是和太阳系的直径一样?

或者要比太阳系更大。

太阳系的外面就有一片奥尔星云。

这片奥尔星云直径超过3.

2光年。

包围着整个太阳系,而在奥尔星云里面,只有一个太阳系。

在进入奥尔星宇以后才是柯伊伯带。

穿透柯伊伯带才能进入太阳系的内部,也就是它的外侧轨道。

大约在海王星轨道周边。

那里有海王星制造的大面积引力区域。

所以如果要是进入太阳系能到达地球的话,要穿越三四层的防线。

因此上地球是处于整个太阳系的保护之中。

这种奇特的星体结构,在星系里面也是非常少见。

现在小行星隔离带中间。

已经被彻底的打开,距离目标小行星已经接近只剩下800万km。

这个时候两端的红外光波停止运动。

让自己中间部分的通道向前快速延伸。

完全超脱了红外光波的防线位置。

直接接近到小行星周边大约100万km。

引 力光波直接照射在这颗小行星上,然后按照零中的指令开始,向后在进行拖拽。

引力光波利用引力回波的能力,不断的拽动这颗小行星进入自己的通道。

一旦小行星被拽入了通道之后就停止在里面,不再使用引力光波拽动,而是将通道向回收缩。

收缩的速度可比发射速度要快了几百倍,因为收缩的时候空洞的通道里面一无所有。

这样很快的,就把这颗直径500km的小行星从通道里面拽了出来。

离开了小行星隔离的。

现在林东的发射节点单位可以慢慢撤离,小行星隔离的。

首先将自己的那些引力光波快速收回到红外光波防线里面。

再由红外光波不断的向后退去。

引力光波从通道里快速撤离,红外光波,随后填补了一块儿块儿的通道。

最终形成原来的红外光波推进战线。

但现在不是在向前推进,红外光波随后开始向后撤退。

一步步的倒退,返回过来。

但引力光波已经收回到红外光波的后面。

小行星就跟着引力光波快速向后前进。

把他拖拽到陈雅所在的小行星基地周边。

要对这颗小行星进行扫描和改装,防止小行星上面带有危害人类安全的。

隐藏生物。

所以首先用死亡光波对小星星全部表面进行深度照射。

这颗小行星是个椭圆形小行星。

也是不规则的椭圆形结构。

他的中间最大直径约有100km。

两端的长度直径约有520km。

这算数一颗相对比较超大的小行星。

但还达不到矮行星的级别。

想造神星的直径都有1200~1500km。

他却只有500km左右。

所以只能作为一颗小行星来使用。

这颗小行星被拖拽捆绑到小行星基地周边。

进行死亡光线照射以后,小行星上面的生态物质将被彻底摧毁。

很多的小行星表面都有不少的冰层。

那些冰层里很可能含有人类起因的蛋白质,氨基酸。

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这种物质构成的。

在一些研究表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前,就有大量的小行星坠入到地球。

虽然他们与地球大气层极力摩擦生热,但隐藏在小行星内部的这些物质,随着撞击地球爆炸分离。

散落在地面地表,岩层土壤里。

而一部分碎片坠入到地球早期的海洋里面。

渐渐沉没在海底。

氨基酸和蛋白质就在海底适应生活下。

组合成最原始早期的生命。

最后造成了寒武纪生命到大爆发。

所以地球上的生命从理论上讲,基本上都是来源自大海,包括人类自身,也是从海洋当中来的。

人类具有很多的海洋生物,哺乳类动物的特征。

虽然人类把自己看做最高级的等级生物,但仍然是一种大自然创造的生命体。

这颗小行星基地。

只进行大量改造。

现在三院的科学家可以登陆到小行星基地上面。

那上面已经完全被清理干净,不会有任何外太空的氨基酸。

和蛋白质。

水化合物。

这些东西都可以组合成生命,也有可能污染人类。

现在要将这颗小行星剖腹挖心。

装上动力系统。

把它建成像小行星基地一样的新型可移动式基地。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