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661章 :34星系(1/2)

在太空遨游作战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有些情况,有些场景就连林东这样的身经百战的元首也从来没有见识过。

虽然小行星拖拽成功了,但也需要进行改造,这也需要一定时间。

现在自己的红外光波已经从小行星隔离带里面退了出来。

按照前面测算过的小行星隔离带根据引力结构,马上开始向内部凹陷进行补充。

将巨大的缺口快速的充填饱满,又形成了新的隔离带。

但林东这次成功其实并不满足。

他觉得一个小行星基地,如果要是能量上达不到万一要是被脉冲星上物质所压垮。

那就等同于这次试验全面失败。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他还要再选择下一个小行星目标。

这个目标标准现在已经有了,至少不会少于直径。

300~500km。

这片小行星云淡,密集着大量的小行星碎片。

虽然他们相互之间有引力的对接。

但也是由于这种引力对接,无法在形成小行星之间的自由碰撞。

这片小行星隔离的,很可能是第34星系和33星系。

在早期形成当中,从星系外层甩出来的小行星碎片物质。

由于这些小行星碎片物质自身携带有磁力引力,相互之间都是粘连在一起。

不像其他的小行星云带。

可以在其中自由碰撞,融合成新的,更大的小行星,甚至形成新的星球。

小地球,太阳系边缘外部。

在海王星的外面,柯伊伯带的边缘。

这里就有几颗没有形成的行星的核心。

被称作灶神星火神星。

还有被地球已经开除,出行星级别的。

冥王星。

这三颗其实都是标准的矮行星,想灶神星更大。

拥有1200km的直径。

仅比月球要小一点。

但他是一个行星的内核。

在幼年的时候就已经死亡了。

如果要是在克伊伯带内相互碰撞。

也许有几百万年以后,他又能形成新的行星。

但这个动作可能要超过上亿年。

目前为止这几颗行星内核的矮行星。

小行星仍然存在于太阳系柯伊伯带的边缘。

所以林东还要找到新的小行星体量。

和自己的获得这颗小行星相近。

但这片小行星隔离带和柯伊伯带不同。

可以不带里边聚集的大量的小行星和碎片以及冰块儿。

如果遭遇到某些动能推动的话,他们就会相互撞击。

然后融合在一起。

有可能会形成新的行星。

但这种动能一般都是穿透柯伊伯带的彗星造成的。

或者是外星系更大的天体穿越,柯伊伯带造成的引力波动,使他们形成新的撞击动作。

所以柯伊伯带里面的小行星,是可以自由运动,自由相撞的。

但眼前这片小行星隔离带则不同。

他们相互之间都有磁力线,引力勾结。

基本上会固定在整个小行星隔离带里面。

而且相互之间都有串联。

这就无法让他们自由撞击,就不可能堆积成更大的天体。

所以从中间找到一颗500km直径的小行星。

也算是一种幸运。

这里其他的小行星,小的只有几米。

大的也不过只是直径只有几十公里。

这样的小行星碎片是不能作为小行星基地的。

也不会承受度太大压力就会自我在空中解体。

所以还要 找到至少超过两百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天体。

用刚才的办法把他从隔离带里面拉出来。

探测器随后按照林东的指令,继续扫描这片小行星隔离带。

在小行星隔离带左侧中部位置又发现了一颗大型的小行星。

这颗小行星的尺寸,比刚才拉出来的那颗要小一些。

直径大约300km。

但基本上达到了林东的要求。

于是林东马上命令发射节点单位想对着小行星的位置转移。

这个位置距离发射节点防线大约有两千万公里。

利用战场瞬间传输,马上就到达了这颗小行星正对的方位。

然后发射节点从新开始列队整齐。

又形成了一字长蛇阵,还用刚才的办法。

利用引力光波在两端推进,中间建立隔离通道。

顶端使用分解光线,平行向小行星隔离带。

进一步推进。

林东觉得至少需要3~4个这样的小行星基地。

才能满足像脉冲星靠近的可能。

这其中会有一两颗小行星基地无法承受迈出新强大的引力波,动会在空中解体。

但至少有一两颗小行星基地可靠近脉冲星。

经受住他强大的脉冲动能扫荡。

然后向他的身上发射引力光波,把物质从脉冲星表面提取出来,运送到自己的基地上,在彻底脉冲星虽然这只是一种实验,但如果这个实验要是成功的话,能用迈出新上的物质,打造引力装置。

就不会再像现在这么麻烦了。

脉冲星上高压密度装置完全可一次性穿破这条小行星隔离的。

然后也可以进入到脉冲星表面,提取更多的其他物质。

用这些物质提炼制作心形的引力装置。

就可以试探进入大黄星或者白亮星。

再从大皇星和白亮星表面提取黑子物质。

把提取出来的黑子物质进行提炼加工,制造出一种新型的战舰。

林东早就为这种新型战舰想好了名字。

他想叫这种战舰为黑子战舰。

也许这种想象中的黑子战舰,其防御和攻击能力以及穿越速度距离都是自己光波战舰的上千倍。

那样的话,自己就能实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