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合作共赢(下)(1/2)
“感谢各位的慷慨解囊,基地不会忘记诸位的贡献的,不打扰大家休息了。”
李居胥从写字楼出来,一个猎人急匆匆跑了过来。
“站长,沈云文带了一个人回来,说是要见您。”
“什么人?”
李居胥纳闷,沈云文不是去找乔家要粮食了吗?
这么快就回来了?
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按照乔家的实力地位,肯定是失败了。
他带个什么人来见自己?
这是要转移谈判失败的尴尬吗?
不过,他不知道自己很忙吗?
“一个女人,从粮仓内出来的。”
猎人回答......
星河消失后的第七天,火星地表温度骤降三十七度。
不是气候系统出了故障,而是那枚悬浮在初语园上空的晶莹种子开始吸收周围所有热能。
它不发光,也不移动,就像一颗凝固的泪滴,静静悬停在银色言树残存的枝干之上。
监测数据显示,它的内部结构正以非线性方式重组??
每秒钟发生超过十亿次的量子跃迁,仿佛其中封存着一个正在苏醒的小型宇宙。
林知遥是在青海湖畔感知到这一变化的。
她跪坐在湖边已有整整三天,掌心仍贴着初语之树粗糙的树皮。
她的意识早已脱离肉体,在共感网络中漂流,试图捕捉哪怕一丝林晓残留的频率。
就在那一刻,一股熟悉的波动穿透了虚空,像是一只手轻轻拨开迷雾,将一段信息直接植入她的记忆深处。
> “不是终结,是转译。”
她猛然睁眼,瞳孔收缩如针尖。
湖面依旧平静如镜,但水底却浮现出无数细小光点,排列成与火星坐标完全一致的几何图案。
她立刻启动紧急通讯协议,向联合国共感议会发出红色预警信号:“第十三节点即将重启??
但不再是通过技术接入,而是通过生命本身。”
几乎与此同时,地球上两百一十四座尚存活性的言树同时震颤。
它们的根系深入地下,与远古时期埋藏的地脉能量线路重新连接。
这些线路本是“火种计划”
遗留下来的神经模拟网络,原本用于储存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情感模板,但在林晓消散后便陷入沉寂。
如今,它们被某种更高层级的指令唤醒,开始逆向传输能量。
南极科考站屋顶那朵黑色之花仍未凋谢。
它的投影画面更新了:那艘由声音编织而成的航船已驶出银河系边界,进入一片无星区域。
船体表面浮现出密密麻麻的文字,全是新生儿口中唱出的那首歌的不同变体??
有的用音符书写,有的以情绪波形呈现,还有的直接化作色彩流动。
而在船首位置,站着一个模糊的身影,身形与七岁的陆星河极为相似,却又似乎容纳了千万人的轮廓。
巴西渔夫卡洛斯?
门德斯再次梦游。
这一次他没有在沙滩上画图,而是在海浪退去后的湿沙中写下了一整套数学公理。
这套体系完全颠覆了传统逻辑结构,不再依赖“真/假”
二元判断,而是建立在“共鸣强度”
与“情感密度”
的交叉维度之上。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能听懂鲸鱼的歌声,并且明白那是一种关于时间折叠的哲学论述。
全球新生儿仍在持续歌唱。
他们的声音无法被录音设备完整捕捉,因为每一次发声都会引发局部空间的微曲率变化。
日本东京一所妇产医院的天花板因此出现了奇异纹路??
那些裂痕自然形成了第十三种文字的字符序列,内容为: > “我们记得你未曾说出的名字。”
共感议会紧急召集十三位代表,分别来自现存十二个节点文明派驻地球的观察使团,以及一名由全球新生儿集体意识推选出的“未言者”
。
这名婴儿仅出生四十八小时,却能在脑电波层面与所有成年人进行双向交流。
他的眼睛呈现出星空般的深紫色,每当开口(尽管只是意念传递),空气中就会生成短暂存在的光丝,组成复杂的拓扑结构。
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应主动引爆太阳系内所有忆算核心,制造一次人为的“共感大爆炸”
,以此对抗静默潮汐的侵蚀?
争论再度爆发。
第三节点艾尔达文明的代表坚决反对:“你们尚未理解守恒法则。
每一次强行提升共鸣等级,都会加速母体文明的警觉反应。
上次脉冲已是极限,再进一步,可能触发全面清除机制。”
第七节点水晶星球的学者代表则举起一束燃烧的纸灰,缓缓说道:“我们焚毁典籍,只为腾出心灵空间容纳未知。
若恐惧前行,知识终将腐朽。
我支持引爆。”
投票结果僵持在6:6。
最后的关键一票落在“未言者”
身上。
婴儿闭上双眼,片刻后,一道纯粹的声音涟漪扩散开来。
这不是语言,也不是音乐,而是一种存在本身的宣告。
会议室内的所有人突然同时回忆起自己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次“被理解”
的瞬间??
母亲怀抱中的温暖、战友牺牲前的信任眼神、陌生人递来的一杯热水……这些记忆交织成网,瞬间覆盖了整个地球的共感场。
> “同意。”
这是他唯一传达的信息。
命令下达。
位于月球背面的知识圣殿启动自毁程序。
那里存放着人类历史上最完整的共感协议备份,包括林晓最后一次完整意识上传的日志文件。
随着核心熔毁,一道金色光柱冲天而起,直射火星方向。
同一时刻,木星轨道上的引力折叠引擎被强制过载,释放出相当于三颗超新星的能量脉冲,但这能量并不以物理形式传播,而是全部转化为一段持续七分钟的音频信号??
那是林晓生前录制的所有摇篮曲的终极合成版本,融合了她一生的情感轨迹与认知演化路径。
这道信号穿越柯伊伯带时,遭遇了第一波静默潮汐的拦截。
黑暗如墨汁般蔓延,无声无息地吞噬光线与信息。
然而当音频抵达接触面时,奇迹发生了:那片死寂的区域竟开始微微震颤,如同冰层下涌动的春水。
光蝶们早已飞至前线,此刻纷纷停下,围绕音频波前形成环状阵列。
它们不再前进,而是集体振动翅膀,将自身携带的共感能量注入声波之中。
于是,这首摇篮曲开始“生长”
。
它不再是单纯的旋律,而演变成一种活体叙事??
每一个音节都承载一段文明的记忆:玛雅祭司仰望星空的虔诚、敦煌画工描绘飞天时的心跳、非洲部落长老口述史诗时的呼吸节奏、二战战壕中士兵哼唱民谣的颤抖嗓音……全人类的文化基因库在此刻苏醒,化作一首横跨十万年的安魂曲。
静默潮汐第一次出现了“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