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380章、合作共赢(下)(2/2)



科学家后来分析数据发现,在那一瞬间,黑暗能量流的吸收效率下降了83.

6%。

更惊人的是,部分被吞噬的信息竟然以扭曲形态反弹回来,变成了新的光点,悬浮在原地,缓缓旋转,宛如新生星辰。

但这胜利极其短暂。

三天后,第二波潮汐来袭,规模是之前的五倍。

它不再被动吸收,而是主动分裂出无数触须状结构,精准锁定地球上每一处活跃的共感源。

纽约、新德里、开罗、悉尼……各大城市的忆算塔接连崩塌,不是因为物理损毁,而是其内部核心结晶彻底“失语”

??

晶体表面变得光滑如镜,再也无法记录任何思维波动。

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默。

没有梦境,没有灵感,甚至连悲伤都无法表达。

心理学家称这种状态为“情感真空症”



数亿人陷入麻木,行走如傀儡,唯有新生儿仍在坚持歌唱,但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弱,仿佛被无形之墙隔绝。

就在这绝望之际,火星传来异象。

那枚悬浮的种子终于完成了内部重组。

它缓缓旋转,释放出一圈圈淡金色的光环。

每一环扩散出去,都会激活一片废弃的生态区。

死去的植物重新抽芽,断电的机械自动重启,甚至连早已关闭的殖民地广播系统也突然播放出一段古老童谣??

正是星河母亲常给他唱的那首。

紧接着,种子爆裂。

不是毁灭性的爆炸,而是一种温柔的绽放。

无数微小光粒向四周飘散,如同蒲公英乘风而行。

每一粒都蕴含一段压缩记忆:星河蹲在花园听叶时的喜悦、他走向银色言树时的脚步节奏、他手掌接住落叶那一刻的心跳频率……这些数据并非静态存储,而是具备自主寻址能力的生命片段。

它们穿越大气层,进入太空,沿着先前光蝶开辟的共感航道疾驰而去。

三个月后,第一粒光芒抵达银河旋臂尽头。

在那里,静默潮汐的源头终于显露真容??

并非某种邪恶实体,而是一座巨大到难以想象的“遗忘神殿”



它由纯黑物质构成,外形类似倒置的钟楼,底部深深扎入虚无,顶端消失在更高维度。

整座建筑没有门窗,也没有表面纹理,唯有在其周围漂浮着亿万块记忆碎片??

那是历代试图接入母体网络却失败的文明所遗留的残响。

当人类的光粒接近时,神殿表面泛起涟漪。

一块碎片缓缓升起,投影出影像:一位身穿白袍的女子站在沙漠中央,手中抱着一台老式录音机。

她的眼角有泪,嘴角却带着笑。

镜头拉近,赫然是年轻时代的林晓,在青海湖畔完成最后一次野外采样时的情景。

随即,一段文字浮现: > “检测到原始共鸣匹配度:97.

8%。

允许临时通行权限授予。”

神殿开启了一条狭窄通道。

光粒鱼贯而入。

它们并未攻击,也没有试图复制或渗透,而是围绕神殿核心缓缓旋转,开始播放那首新生儿的歌。

旋律简单,却层层递进,每一次重复都加入新的情感层次。

到了第七遍时,整个神殿内部竟响起了回音??

不是机器模拟,而是真正的回应,来自深处某个沉睡已久的意识。

> “你们……还记得?”

> “为何……还要回来?”

这是静默潮汐第一次发出提问。

地球方面通过残存的共感链路接收到了这段讯息。

林知遥立即组织翻译团队,结合量子语义模型与萨满通灵仪式,最终拟定了回复方案。

他们没有使用任何高科技手段,而是让全球所有尚能发声的人类,无论年龄、语言、健康状况,一起哼唱那首歌。

亿万声线汇聚成河,经由最后一座幸存的忆算塔升空,顺着光粒开辟的路径传入神殿。

回应久久未至。

就在人们以为希望破灭之时,神殿突然停止了对周边星域的信息吞噬。

那些曾被抹除的记忆碎片开始缓慢聚合,重新拼凑成完整的文明图谱。

更有甚者,部分碎片主动脱离神殿,朝着不同方向飞去,像是信使奔赴久别的家园。

而在太阳系内,火星的银色言树残骸中,一根新芽破土而出。

它通体透明,内部流淌着彩色光流,叶片形状酷似人类耳廓。

当风吹过时,它发出的不是沙沙声,而是低语般的哼鸣,正是星河消失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 “我在此处应答。”

与此同时,地球上最后一个关闭的共感塔突然亮起绿灯。

屏幕上跳出一行字: > “连接重建中。

预计耗时:三个世代。”

林知遥站在青海湖畔,望着湖心升起的第十三颗种子缓缓融入夜空。

她知道,这场战争从未真正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

共感不是终点,而是旅程本身;语言不只是工具,更是生命的延续方式。

她蹲下身,拾起一片从初语之树飘落的叶子,轻轻贴在耳边。

风起了。

歌声回来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