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402章 其实也没你说的那么好了(1/2)

高振东思索良久,握了握拳头。

干!

只是不急着干。

反正现在外面的人,连热成像都还不怎么利索呢,不用非常急。

但是这些东西既然到手了,哪怕是浮光掠影的一点点东西,都能省下日后相关领域的同志们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每位同志的这些看不见的资源都是极为宝贵的,也许这里面的三两页纸,就能让一位曾经抱憾而去,只能等着自己的学生和后辈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前辈,在精力最为旺盛的年代结出属于自己的硕果。

而他们的学生和后辈,就能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攀上更高的高峰。

高振东把剩下的部分放回了存储库中,慢慢来的话,那三分厂的同志们可有得忙咯。

他将抽出来的雷达隐身涂料部分的内容,打了一个加密压缩包,存到一张软盘里,然后给三分厂内保的同志打了个电话。

这种内容,哪怕是高振东满脑子的好货,都显得异常的小心,哪怕是加密文件,他都要放到软盘上,通过机要通道发实体过去。

如此一来,可靠性和原本的机要件基本一致,同时加密的软盘又再次大大的提高了保密能力。

而三分厂的内保,里面来自哪儿的人都有,高振东总能找到他想找的人。

很快,两位同志赶到高振东这里,取走了那张轻飘飘的软盘。

而差不多同时,军通所,两位同志正在对着一台电脑发愣。

“还是慢,传输实时或者准实时消息的话,时效性上还是太差,应用受限。”

“C6132N要好一点,不过没有本质的区别。”

“已经这么快了,这个算法的运算量怎么这么大啊。”

一位同志耷拉着脸。

他们有个非常好的想法,经过努力,结合最新的网络传输交换协议成果,原理和流程上都走通了,但只有一个地方没通。

——速度。

按照他们的想法,是想用JGM2,也就是没有公开的椭圆曲线公开密钥加密算法,进行公开密钥算法的加密报文传输。

不过他们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JGM2算法的速度那可不是一般的慢,对于C6108或者单片机这个级别的芯片来说,完全吃不下来。

如果是对时效性没有要求的报文还好说一点,慢慢解密呗,如果有时效性要求的实时报文,或者准实时报文,这个算法所需的运算量还是有点太大。

等到报文解密完毕,黄花菜都凉了。

“要不,我们去找一下那一位同志?”

一位同志问道。

“是不是有点夸张了,这个事情不大,有点不太好吧?”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其他同志知道他说的是谁。

“你别看不大,但是连C6132N这种最新的计算机都解决不了,那从能力上是真的很难解决了。

而且C6132N的价格和产量,估摸着也不可能让我们大量的应用到普及型终端里面去吧?”

C6132N好一点,毕竟速度快了那么多,但是这个级别的机器,真就不是能随便普及使用到普通终端里去的。

别说普通,就算是高级一点的也不行。

国外连C6108这个级别的都没法敞开了用,相比之下,军通所的同志和我们的部队已经是非常幸福。

其他同志沉默了,对于算力这种一力降十会的指标,那真的是有就有,没有就真没有。

再小的问题,沾上了运算能力不足这个硬指标,几乎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要说方向,大概只有两个——优化算法,提升算力。

而这两个方向,大概都是军通所的同志们现在很难办到的。

JGM2算法的核心他们是没法优化的,仅仅是优化一下运算的代码,并没有什么用,毕竟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在那儿摆着呢。

至于提升算力…呵呵呵,他们现在只能等,而从C6132N发布的时间节点来看,短时间之内,更新的器件估计是想都别想。

“那要不…我们试着联系一下?”

那位同志还是很好说话的,非常热心,有求必应,前提是他有空并且在京城。

军通所的同志们辗转打通了高振东的电话,表达了有难题想要咨询一下的想法。

高振东倒是挺高兴,有难题,那说明有动作,没动作哪儿来的难题。

而且他也想换换脑子,正好。

“什么问题,说吧。”

这个电话是专线进来的,如果不是非常敏感的事情,倒是可以在上面直接说。

“高总工,是这样…”

同志们把碰到的问题大致的说了一遍,听得高振东有点懵。

“你们为什么要在实时或者准实时通信设备里,用上非对称加密算法啊?”

这肯定是难题,别说我们手上现有器件这点儿能力,就算是到了21世纪,那些在现在看来运算能力堪称天文数字的嵌入式CPU,都不敢揽这个瓷器活。

对面的同志道:“我们的想法,本来是想实现动态密钥系统。”

没等他继续说下去,高振东打断了他的话:“也就是说,你们想动态分发密钥,随时根据需要更换密钥是吧?”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觉得,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高级通信终端的保密性能。”

军通所的同志们大为高兴,和高总工说话就是省事,不用说完,他都能猜到。

果然是这样,高振东笑道:“那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个可能,那就是用GM1对称加密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军通所的同志在那头回答道:“我们考虑过,但是这样的话,就需要在更换密钥的时候,把新的对称加密密钥下发下去,但是这样的话,万一某一个或者某一部分通信终端没有收到这个更换密钥的报文,那它们将无法解密更换密钥后的报文。”

高振东在电话里笑了起来:“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正常加解密仍然使用GM1,你们只要在换密钥的时候,用JGM2加密算法进行加密传输就行。

这样一来,对于终端,解密运算的压力仅仅在更换密钥的那一条报文,日常加解密依然是运算速度很快的GM1。”

他不知道对面的同志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个方案,这事儿什么原因都有可能,不必深究,不管多聪明的人,偶尔干一次类似2条8mm钢缆代替16mm钢缆的事情,并不奇怪。

高振东自己又不是没犯过傻,所以他只要解决问题就好,至于问题怎么来的,不重要,不重要。

而他提的这个建议,也是高振东上辈子各类计算机系统常用的动态密钥加密手段,有效规避了非对称安全性高但是算不过来的问题。

高振东的话,让另一头的几位同志差点找个地缝钻下去。

就这么简单?

事实上的确就这么简单,偏偏就是没想到,思维还是有点过于僵化。

“高总工,这…我们马上去试试!”

高振东笑着打圆场道:“你们不要怕两套算法同时上,会增加程序容量需求,进而影响到设备的成本,半导体工艺在发展,ROM芯片这个东西,渐渐就不稀奇了。”

他的话,让对面的同志脸更红了,高总工人还怪好的呢。

在一连串的道谢声中,高振东心情愉快的挂掉了电话,军工梗1。

虽然这些梗只能在自己心里回味回味,但丝毫不影响他愉快的心情。

刚放下电话没多久,“叮铃铃”

… 电话铃又响了起来。

一想换脑子,就都来了是吧,这也换得太彻底了。

有人来找他,拿着委里的手续,而且还是半个熟人,至少是个熟单位。

没一会儿,三位同志就在内保的带领下,在会客室里见到了高振东。

“高委员,您好,我们是雷达所的…”

虽然手续上已经有了,但是来人还是做了自我介绍,带头的同志姓孟,雷达所搞成像方向的,另外两位是他组里的成员。

“孟工好孟工好,你们这次来,是因为…”

“高总工,我们所总工带回来过一个委里许可通报的消息,您曾经在会议上,提出过合成孔径雷达的想法?”

高振东想起来了,他曾经在反潜巡逻机的反潜技术方面,提出过雷达成像的想法,后来雷达所的总工也因此和他提过合成孔径雷达,并约定后续要交流一下。

只是没想到时间隔得有些远。

“啊,对对对,是有这么回事儿。

你们就是你们老总说的,搞合成孔径雷达的同志是吧。”

高振东还记得,当时雷达所总工说过,虽然有同志在搞,但是比较艰难。

当然,这话他不大好当面说,雷达所的同志自己可以这么说,高振东这么说就有些那啥。

艰难不奇怪,毕竟这个技术的第一张成像,是1957年才出现的,到现在说短不短,但是说长也绝对说不上长,我们进展吃力,算是正常。

原本时间线上,我们的第一台合成孔径雷达样机,是79年才搞成,并获得第一张图像。

而真正获得比较好的图像,已经是91年的事情。

说实话,按照这个发展进程,现在能有同志在搞SAR,都略微出乎高振东意料。

孟工点头道:“对对对,就是我们。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