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意外的合作者(3/3)
莱昂纳尔?
索雷尔通过《血字的研究》证明,故事不仅能打动人心,还能训练思维。
福尔摩斯不是一个角色,他是一个方法论的化身。
他代表的是19世纪末人类对秩序与真相的终极渴望。
我们嘲笑他写侦探小说,就像当年有人嘲笑巴斯德研究细菌一样荒谬。”
文章引发轩然大波。
保守派痛斥右拉“向通俗文学投降”
,激进派则欢呼“文学革命来临”
。
而在这场风暴中心,莱昂纳尔始终保持低调。
他拒绝所有采访,只在接受一次小型读书会邀请时说了一句后来广为流传的话: “我不是在创造英雄,我是在建造一座桥??
连接感性与理性,连接个体命运与社会结构,连接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痛苦。”
九月中旬,《血字的研究》连载至第三章,案件核心逐渐浮现。
一名看似无辜的牧师被揭露为跨国毒药杀人案的主谋,动机源于二十年前教会掩盖的一场医疗丑闻。
当他被捕时,对着福尔摩斯嘶吼:“你们懂什么?
我只是执行上帝的审判!”
全场哗然。
巴黎的知识分子终于意识到:这不是一部逃避现实的小说,而是一次对权力、谎言与正义的深刻清算。
十月,“福尔摩斯热”
席卷全城。
年轻人模仿他的装扮,戴猎鹿帽、持烟斗;大学开设“推理文学与社会学”
选修课;甚至连警察学校也开始研究书中案例作为教学参考。
而在这一切喧嚣背后,莱昂纳尔独自坐在塞纳河边的长椅上,望着秋日黄昏中的流水。
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回头。
他曾担心法国人看不懂这部作品,害怕他们只看到“侦探”
二字便嗤之以鼻。
但现在他明白: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形式,而是内核是否足够锋利,能否刺穿时代的虚伪与麻木。
一阵风拂过,带来远处孩童背诵课文的声音: “观察,而非仅仅看见;思考,而非盲目相信……”
那是新编入小学语文读本的《福尔摩斯箴言录》节选。
莱昂纳尔闭上眼,嘴角微微扬起。
他知道,这座曾经嘲笑他的城市,终于开始学会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