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意外的合作者(2/3)
暴雨终于落下,冲刷着罗马古老的街道。
莱昂纳尔撑起伞,走在空旷的广场上,思绪却已飞回巴黎。
他知道,九月即将到来,《血字的研究》将在《现代生活》连载首发。
届时,那些曾在咖啡馆里讥讽他的评论家们,将第一次真正读到原文。
他们会愤怒吗?
会羞愧吗?
还是会像此刻的教皇一样,从中看见更深的东西?
他不知道。
但他清楚一点: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巴黎。
蒙马特高地的一间狭小画室里,毕加索??
尚未成名的年轻画家,正蜷缩在角落读一份从伦敦带回的《良言》杂志复印件。
油灯昏黄的光照在他专注的脸上。
他不懂全部英语,但靠着字典和旁注,勉强读懂了大意。
当他读到福尔摩斯通过烟灰种类判断凶手身份的那一段时,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这不像小说,”
他对同屋的诗人低语,“这像手术。
一刀下去,真相就摆在眼前。”
诗人冷笑:“又是那个索雷尔?
听说他在给英国人写侦探故事?
真是堕落。”
“你不明白。”
毕加索摇头,“这不是堕落,是进化。
你看他怎么描写细节??
一根头发、一枚纽扣、一句口音偏差……全都成了线索。
这和我们画画有什么区别?
我们不也是靠光影、线条、色彩去揭示看不见的真实?
索雷尔不是在写小说,他在构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
诗人愣住了。
几天后,在左岸一家名为“蓝鹦鹉”
的地下沙龙里,一群青年作家围坐一圈,传阅着一份手抄版《血字的研究》全文。
有人激动地拍桌:“这才是现代小说该有的样子!
严密、克制、拒绝滥情!
看看那些心理描写,不是靠内心独白堆砌,而是通过行为推导出来!
这比福楼拜还福楼拜!”
“可它终究是个破案故事。”
一人质疑,“难道我们要都去写凶杀案?”
“你傻吗?”
另一人怒斥,“重点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方法!
是那种‘从果溯因’的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写工人罢工,能不能也这样分析?
谁是煽动者?
动机是什么?
背后有没有资本操控?
索雷尔给了我们一把钥匙!”
争论持续到凌晨。
而在《费加罗报》编辑部,主编召集全体撰稿人开会。
桌上摊开着三份文件:一是《大巴黎人报》的广告;二是读者来信统计??
过去两个月,关于莱昂纳尔新作的询问超过两千封;三是莫泊桑私下递来的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五个字:“勿轻视此作。”
主编沉吟良久,最终下令:“九月第一周,开辟专栏,全程跟踪《血字的研究》连载。
每期发布前,请三位文学批评家撰写前瞻;发布后,组织圆桌讨论。
我要让全巴黎知道,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外国译作,而是一场文学地震的开端。”
消息传出,舆论再度沸腾。
支持者称其为“理性之光的降临”
,质疑者则讽刺道:“现在连报纸都要为侦探小说办研讨会了?
法兰西完了。”
然而,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八月末。
一封匿名信寄到了《两个世界评论》编辑部,署名为“一位曾参与苏格兰场调查的警官”
。
信中声称,《血字的研究》所描述的侦破手法??
包括足迹分析、化学试剂检测血迹、烟草残渣分类等??
已在数起真实案件中应用,并取得成效。
他还附上了两份伦敦警方内部备忘录的摘要,证实某位顾问专家(未具名)曾协助破获一起伪装成自杀的谋杀案,手段与福尔摩斯如出一辙。
尽管无法核实真伪,但这封信迅速被多家媒体转载。
“福尔摩斯竟是真人原型?”
《巴黎日报》 headline 醒目如刀。
公众的好奇心彻底点燃。
书店提前备货,印刷厂加班加点重排版式。
甚至连一向高傲的法兰西学院都有教授私下打听:“那个索雷尔,最近可有访谈?”
就在万众瞩目之际,莱昂纳尔悄然返回巴黎。
九月一日清晨,他走进《现代生活》杂志社,亲手交出《血字的研究》法文版第一章原稿。
主编颤抖着接过稿件,仿佛捧着圣物。
当天下午,第一批印张流出。
拉丁区的咖啡馆瞬间炸开锅。
人们争相传阅,有人朗读 aloud,有人做笔记,更有戏剧导演当场宣布要将其改编为舞台剧。
而当读到开篇那段著名的对话??
“你看到了,华生,但你没有观察。”
“什么意思?”
“这片街区三天没下雨,你的鞋底却沾着红泥。
唯一的解释是,你今早去过新建的地铁工地,那里因施工积水成洼。”
??
整个咖啡馆鸦雀无声。
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上帝啊,”
一位老记者喃喃道,“这家伙把小说变成了科学。”
一周后,右拉终于打破沉默,在《费加罗报》发表长文《论新型叙事的诞生》。
他写道: “我们曾以为文学的使命是抒情、是批判、是唤醒良知。
但我们忽略了另一种可能:文学也可以是一种认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