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71章 我还是专心当个作家吧!(1/2)

1880年8月31日的早晨,巴黎的天空格外晴朗、高原,预示着炎热夏日已经到了尾声。

圣安东尼郊区,早已从黎明中苏醒,大大小小的作坊、工厂和仓库,开始忙碌了起来。

一辆出租马车碾过沥青路面,...

十月的巴黎,秋意渐浓。

梧桐叶在塞纳河畔翻飞如信笺,一片片坠入水面,随波荡漾,仿佛载着某种无声的讯息漂流而去。

莱昂纳尔坐在圣米歇尔桥头的长椅上,手中握着一杯冷掉的咖啡,目光落在对岸那座灰褐色的《现代生活》杂志社大楼。

窗帘半掩,窗内人影晃动,印刷机低沉的轰鸣隐约可闻??

新一期的《血字的研究》正在付印。

他已经连续三天来此静坐。

不为别的,只为感受这座城市呼吸的变化。

从前,他走过这条街,听到的是诗人朗诵颓废诗句的声音;如今,却有学生模样的青年站在路灯下争论:“福尔摩斯为何没有直接报警?

他是否越过了法律的边界?”

另一个反驳道:“重点不是他抓了谁,而是他如何看穿谎言。

这才是现代人的责任。”

这些话传进耳中,像细雨渗入干裂的土地。

他知道,那本书已不再属于他一人。

它成了公共话语的一部分,成了思想交锋的战场,甚至开始重塑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手机震动了一下??

那是他从伦敦带回的新式电报机改装而成的通讯装置,仅限少数密友知晓号码。

他低头一看,是莫泊桑发来的简短信息:“他们想请你去法兰西学院演讲。

右拉支持,勒孔特反对。

投票将在明日举行。”

莱昂纳尔轻轻呼出一口气,白雾在冷空气中散开。

法兰西学院,那个曾将雨果拒之门外整整三十年的地方,如今竟要邀请一个写“侦探小说”

的人登台?

这本身便是时代裂变的征兆。

他想起教皇那句“您很危险”

,不禁苦笑。

若真如此,那这份危险早已蔓延至整个欧洲的精神版图。

夜幕降临得越来越早。

他起身走向左岸,途经一家新开的小书店,橱窗里赫然陈列着《血字的研究》法文单行本,封面是黑色剪影中的放大镜,镜片反射出一滴血与十字架的重叠影像。

店门口排着长队,大多是年轻人,手里攥着零钱和笔记本,等着签名。

店主认出了他,激动地冲出来,却被他抬手制止。

“别声张。”

他说,“我想看看他们怎么说我。”

他隐在街角阴影里,听见一位女学生正向同伴分析第三章结尾的心理转折:“你们发现没有?

福尔摩斯并没有因破案而喜悦,反而显得疲惫。

这不是英雄主义,这是清醒带来的痛苦。

他看透了一切,却无法改变制度性的腐败。

这种悲剧感,比任何浪漫主义都更真实。”

另一人点头:“就像我们面对工厂童工问题一样。

知道真相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呢?”

莱昂纳尔心头微震。

他从未刻意赋予作品政治寓意,但显然,读者已从中提取出了属于他们时代的答案。

文学一旦脱离作者之手,便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次日上午十点,法兰西学院会议厅内灯火通明。

十二位院士围坐椭圆桌旁,气氛凝重如审判庭。

议程只有一项:是否邀请莱昂纳尔?

索雷尔就“叙事与理性”

主题发表年度公开讲座。

勒孔特率先发言,语气严厉:“诸位,我们必须警惕一种趋势:将通俗娱乐误认为思想深度。

《血字的研究》固然结构精巧,但它本质上仍是一部消遣读物。

让这样的人站上学院讲坛,是对三百五十年学术传统的亵渎!”

右拉缓缓摘下眼镜,声音平稳却有力:“那么请问,何为‘严肃’?

是描写贵族爱情时的华丽辞藻?

还是反复咀嚼个人苦闷的心理独白?

莱昂纳尔的作品教会我们用证据思考,用逻辑推理,用细节还原真相??

这难道不是启蒙精神的延续?

如果说伏尔泰用讽刺揭露愚昧,那么索雷尔则是用小说训练思维。

我们嘲笑他写侦探故事,可当我们的司法系统还在依赖口供定罪时,伦敦已有警察尝试用烟灰和鞋印锁定嫌犯。

这不是虚构,这是未来的预演。”

席间响起低语。

一位年迈的语言学家开口:“我读了他的第一章,确实不同寻常。

人物对话不再服务于情感渲染,而是推动认知进程。

每一个句子都有功能,就像数学公式。

这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秩序。”

最终投票结果:七票赞成,五票反对。

邀请成立。

消息传出,全城哗然。

支持者称其为“理性的胜利”

,保守派则怒斥“文学殿堂沦陷”



而在蒙马特高地的一间阁楼里,毕加索撕下了墙上挂着的传统素描,换上一张手绘的福尔摩斯侧脸速写,线条锐利如刀锋,并在下方题字:“观察即革命。”

十一月初,《血字的研究》连载至第六章,案件进入高潮。

受害者遗孀在审讯中突然崩溃,供出丈夫实为间谍组织成员,二十年前参与掩盖一场涉及多国政要的毒气实验丑闻。

而牧师杀手并非单纯复仇,而是受某个神秘团体指使,旨在通过制造恐慌迫使真相曝光。

这一反转震惊全国。

读者纷纷致信杂志,追问:“这个组织是否存在?

是不是影射共济会?”

“政府是否真的会为了利益掩盖大规模谋杀?”

更有激进刊物直接撰文指控内政部曾销毁一起矿难调查报告。

压力迅速传导至高层。

某日清晨,《费加罗报》主编收到一封匿名警告信,称“某些文章正在威胁国家安全”

,随信附有一颗子弹。

与此同时,军情处一名低级官员被发现溺亡于塞纳河支流,口袋里藏着一页残缺的文件,上面依稀可见“Project Hermes”

与“Paris Cell”

字样。

舆论骤然升温。

有人开始相信,莱昂纳尔的小说不仅预测了现实,甚至可能触发了某种连锁反应。

阴谋论四起,街头巷尾流传着“福尔摩斯小组”

的传说??

据说有一群知识分子秘密组建了类似书中顾问团的组织,专门调查权贵黑幕。

面对愈演愈烈的局面,莱昂纳尔依旧沉默。

但他暗中联系了曾在苏格兰场任职的老友詹姆斯?

莫里森,请求核实那封“警官来信”

的真实性。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