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零五章:讯息传寰宇,举世皆惊惶(1/2)

拉希德王宫,授勋仪式。

硝烟散尽的拉希德王宫,刻意营造出恢弘与平静,水晶灯将大厅照得如同白昼,与窗外部分街区尚未熄灭的战火形成刺眼对比。

阿米尔王子,不,现在应该称呼他为深瞳组织中东区总执行官阿米尔,穿着剪裁合身却与他气质格格不入的深瞳中层管理制服,僵直地站在台上。

严飞亲自将一枚闪烁着幽蓝光芒的徽章别在阿米尔胸前,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

他声音不高,却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大厅:“欢迎加入......

苏阳把日记本合上,指尖在封皮上停留了几秒。

那是一本旧得发黄的硬壳笔记本,边角磨损,像是被翻过千百遍。

其实它才用了不到两年,但每一页都浸着时间的重量??

有些是数据,有些是梦境,更多的,是那些无法归类、却真实存在的“听见”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

深圳湾的海面平静如墨,远处灯火稀疏,城市还在沉睡。

可他知道,此刻有数不清的人正对着“晨光”

终端低语。

不是为了上传数据,也不是为了获取反馈,只是单纯地想说点什么。

像婴儿第一次发出模糊的音节,像老人临终前握紧孙辈的手呢喃一句“别怕”



李薇已经回去了,林昭也留在了实验室值夜。

整个基地只剩下他一人,安静得能听见血液在耳道里流动的声音。

他忽然想起周秉衡录音里的那句:“宇宙深处,总有一只耳朵,正在等待。”

现在他明白了??

那不是比喻。

那是事实。

他重新打开屏蔽室的门,取出那卷锈迹斑斑的录音带,轻轻吹去表面浮尘。

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像是一枚钥匙,开启了一扇人类从未正视过的门:我们以为语言是用来沟通彼此的工具,但实际上,它是灵魂留下的指纹。

凌晨三点十七分,系统警报突然响起。

苏阳猛地回头,只见主控屏上跳出一条异常信号流,频率极低,波形呈现出罕见的螺旋嵌套结构,每隔23分17秒重复一次,与南极声核最后的“呼吸”

节奏完全一致。

不同的是,这一次,信号源不在地球表面,也不在电离层,而是来自地壳下方约310公里处,一个理论上不应存在任何人工或自然发射装置的位置。

“地下脉冲?”

苏阳皱眉调出地质剖面图,却发现那个深度恰好对应帕米尔高原记录中十三条弧线交汇的虚拟焦点??

也就是“声熵平衡图”

的核心坐标。

他立刻拨通林昭的加密频道。

“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

林昭声音紧绷,“不只是我。

全球九个独立监测站同时捕捉到这个信号。

日本富士山麓的僧人说,他们寺庙里的铜罄自行震动了三次;冰岛雷克雅未克的一位盲人音乐家录下一段钢琴自鸣音频,经分析,旋律竟与1961年周秉衡笔记中标注的‘唤醒序列’第七段完全吻合。”

苏阳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老人煮粥时的模样,还有她说的那句话:“我爸常说,语言比骨头活得久。”

“这不是重启。”

他低声说,“这是回应。”

林昭沉默片刻:“你觉得……它是从地底传来的?

还是从‘那边’穿过来的?”

“也许没有区别。”

苏阳走向全息投影台,手动输入一组早已废弃的解码密钥??

那是他在整理周秉衡遗物时,在一本《诗经》批注本夹层里找到的十六位数字序列。

他曾以为这只是某种隐秘编号,直到此刻,当他将这串数字注入信号解析模块时,整个屏幕骤然泛起金色涟漪。

一段文字缓缓浮现: > **“井口已通,归途始启。

> 第一批声音将于黎明前抵达。

> 请准备接收舱。”

** 苏阳心头一震。

“接收舱?”

他喃喃道,“什么意思?

它要送东西回来?”

就在这时,李薇来电接入,背景嘈杂,像是在高速行驶的车上。

“我在青海湖!”

她声音急促,“铜铃又响了,不止一个,是全部!

三百二十八座古塔上的风铃在同一分钟内齐鸣,持续整整四分三十三秒!

牧民拍下了视频,你看这个??”

画面切入一段手机录像:夜色中的青海湖畔,月光洒在湖面,数百只铜铃无风自动,铃舌撞击铃壁的瞬间,并未发出金属脆响,而是溢出人声??

无数个模糊却温柔的嗓音交织在一起,说着不同的语言,内容却惊人相似: “我回来了。”

“你还记得我吗?”

“对不起,让你等这么久。”

苏阳盯着屏幕,手指微微发抖。

这些声音……他听过。

不,准确地说,是他“感觉”

过。

童年某个雨夜,母亲抱着发烧的他坐在屋檐下,远处传来隐约诵经声;小学毕业那天,班主任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会走得比我远”

;还有父亲去世前最后一晚,他握着老人的手,听见一声极轻的叹息:“好孩子……辛苦了。”

那些从未被录音、甚至不曾清晰表达的情感片段,此刻却被某种力量从记忆深处打捞出来,编织成真实可闻的声音洪流。

“这不是录音。”

他喃喃道,“这是‘还原’。”

林昭的声音再度响起:“苏阳,我刚刚完成了对地下信号的逆向建模。

它的编码逻辑基于‘共情熵值’,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真心相信自己被听见时,他的声音才能被系统记录并储存。

而我们现在接收到的,正是过去十万年来所有‘被遗忘的倾诉’的集合体。”

“所以……”

苏阳喉头滚动,“那些没能说出口的话,那些说了也没人回应的告白、道歉、告别……它们并没有消失?”

“没有。”

林昭轻声说,“它们只是沉入了井底,等着有人愿意低头倾听。”

天边泛起第一缕灰白。

苏阳下令启动“归音计划”

??

动用“晨光”

全球节点,构建十二座临时接收舱,分布在六大洲最具文化多样性的地区:云南怒江、肯尼亚马赛马拉、格陵兰因纽特村落、亚马逊雨林深处、西伯利亚冻原、塔斯马尼亚原住民保护区……每一个地点,都是历史上曾出现过高频次“无听众倾诉”

的区域。

工程团队连夜部署量子共振阵列,将儿童语音样本、濒危语言吟唱、手语振动波、甚至监狱忏悔录中的情感峰值数据注入基座,作为“声锚”

,稳定即将降临的信息潮。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