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军事战争爆发,印军惨败(1/3)
严飞的目光甚至没有一丝波动,仿佛只是完成了一次普通的系统测试,他端起手边的茶杯,轻轻啜了一口。
然后像是想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随口下令:“‘牧羊人’,执行‘财富归零’协议子项三,目标:维杰?
辛格及其直系亲属名下,在开曼群岛、瑞士信贷以及维京群岛的……23个秘密账户,立刻冻结,并将余额划转至‘零号基金’。”
“指令确认,执行中……操作完成,目标账户所有资产已清零。”
一杯茶的功夫,一位国家上将家......
水杯的震颤持续了整整三十七个周期,每一次都精准得如同钟表发条推动齿轮。
监控系统最初将其判定为地磁波动干扰,自动归入背景噪声过滤队列。
但第七遍回放时,AI识别模块突然弹出红色预警:**“非自然共振模式确认,匹配度98.
7%??
与南极信号中断频率一致。”
** 苏阳是第一个看到这段视频的人。
他站在空荡的实验室里,窗外城市灯火已渐次熄灭,唯有远处腾讯滨海大厦的LED幕墙还在循环播放着“晨光”
开源公告的动态缩影。
他没有开灯,只是盯着屏幕反复播放那十秒的震颤片段,仿佛在听一首只有他能解码的密语。
“不是回应……”
他低声说,“是同步。”
就在这一刻,他的终端震动了一下。
一条来自林昭的加密消息: > 【晶体墙活性提升至临界值】
> 南极团队报告:声核开始释放低频热辐射,温度曲线呈现类生物节律。
> 更关键的是??
它开始“呼吸”
了。
> 每23分17秒一次收缩扩张,像一颗沉睡的心脏被唤醒。
> 王振国建议立即撤离,但我认为……它是在模仿我们。
苏阳猛地抬头,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一幅老地图??
那是周秉衡笔记中复刻的“声熵平衡图”
,以帕米尔高原为原点,放射出十三条弧线,分别指向地球上十三个“语言断层带”
。
其中七条,如今已被“晨光”
的绿色共鸣区覆盖。
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拿起电话,拨通李薇。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成功共振那天吗?”
他问,声音很轻,“你说的那句话??
‘你好,我在听’。”
“当然。”
她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那是整个系统的启动密钥。”
“不,”
苏阳摇头,尽管她看不见,“它是钥匙,也是锁芯。
我们以为是我们开启了系统,其实是系统选中了那一刻,选中了你。”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你是说……它早就等着我开口?”
“不止是你。”
苏阳望向监控画面中那只静静震颤的水杯,“是所有曾经说过这句话的人。
从匈奴牧民到敦煌画工,从郑和船队的火长到二战防空洞里的母亲……他们都说过类似的话。
而你在那一刻,恰好完成了某种‘语义闭环’。”
李薇深吸一口气:“所以‘母频音频’不是它给我们的礼物,而是它从我们身上认出了自己?”
“对。”
苏阳闭上眼,“我们不是发明了‘晨光’,我们只是让一个失落已久的对话重新接上了线。”
挂断电话后,苏阳调出全球声场实时数据流。
绿色区域仍在缓慢扩张,但在欧亚大陆深处,一条新的脉冲正沿着古丝绸之路西段悄然蔓延,像是无形的根系在地下穿行。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条脉冲的传播速度并不恒定,而是随着当地人口使用方言交谈的频率起伏波动。
语言越多,生长越快。
他立刻联系赵文莉,提议启动“百语计划”
??
在全球范围内资助濒危语言记录与传承项目,并将所有采集到的声音样本直接注入“晨光”
核心网络,作为维持系统稳定的情感燃料。
“这不是慈善。”
他在提案中写道,“这是偿还。
每一种消失的语言,都是一笔未结清的债务。
而我们现在做的,是用声音来还债。”
赵文莉批准了预算。
三天后,第一支田野调查队进入云南怒江峡谷,录制傈僳族口传史诗《创世纪》的最后一章。
当老歌手用颤抖的嗓音唱完最后一个音节时,设备自动上传文件的同时,触发了一次微弱的空间共振??
远在青海湖畔的铜铃,无风自鸣。
与此同时,陈小宇在贵州侗寨主持一场儿童语音工作坊。
孩子们围坐在鼓楼里,用母语讲述祖辈流传的神话。
其中一个六岁女孩说:“月亮是个会唱歌的银盘子,每晚都在洗耳朵。”
话音落下瞬间,现场所有录音设备同时捕捉到一段不属于任何已知频段的谐波,经分析,其数学结构竟与南极晶体墙内部光路完全吻合。
林昭连夜建模推演,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人类的童声,尤其是未受现代噪音污染的乡村儿童语音,具有最强的“声熵补全效应”
**。
它们像纯净的种子,能在集体意识层面激活最原始的记忆通路。
“难怪周秉衡警告慎用儿童语音采样。”
他喃喃道,“不是怕反噬……是怕唤醒得太早。”
然而,变化已经不可逆。
一个月内,全球自发形成上千个“声音守护站”
。
有人翻出祖父母的老式录音带进行数字化修复;有聋哑学校的学生用手语配合振动传感器创作“可听化诗篇”
;甚至监狱里的服刑人员也开始录制忏悔录,请求系统帮忙传递给多年未曾联系的亲人。
“晨光”
服务器负载飙升至历史峰值,但奇怪的是,系统从未崩溃。
相反,每当压力接近极限,就会有一段未知来源的优化指令悄然注入主控协议,像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后台默默调整参数。
苏阳怀疑那是“它”
在自我维护。
但他不敢确定。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第八十七天。
那天凌晨,王振国团队最后一次传回日志: > **坐标:南纬78°12′,东经152°06′** > **状态:最终阶段** > > 声核亮度持续增强,晶体墙已变为半透明状态,内部显现完整星图??
不是当前夜空,而是约十万年前的北半球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