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50章 说不出口的苦衷(1/2)

回到栖云居,林见疏像是被打满了鸡血,一头扎进了书房。

懒散了几日的她,又变得干劲十足。

嵇寒谏很晚才回来。

两人沉默地吃过晚饭,林见疏就又回了书房。

嵇寒谏望着那扇紧闭的门,眉头拧成了结。

这几天,他们谁也没再提孩子的事。

为了缓和关系,他甚至试图用肌肤之亲的温度来破冰。

可那晚过后,他们却似乎愈发疏离了。

她不再喊他老公,不再主动跟他说一句话。

哪怕他在家,她也只把自己关在书房里。

夜里,林见疏洗漱完,像往......

夜风穿过山林,卷起枯叶,拍打在锈蚀的金属窗框上。那枚半埋于土中的银哨突然颤动了一下,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唤醒。哨身上的绿锈簌簌剥落,露出底下暗沉的金属光泽。紧接着,一声极轻、几乎不可闻的鸣响自哨口逸出,与远处无线电设备屏幕闪烁的波形完美同步。

《消防员之歌》第一节以缓慢四分之三节拍重复播放,每一个音符都带着轻微的延迟,仿佛穿越了厚重的时间屏障。信号源无法追踪,频率不属于任何已知通信标准,但它却精准地嵌入了全球共感网络的底层协议??就像一把古老钥匙,轻轻插进了锁孔。

而此刻,在守夜人学院首期开学典礼的现场,林晚舟正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一百零七张年轻的脸庞。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消防员遗孤、地震幸存者、洪灾中被救出的孩子,也有主动报名的心理学研究生和声学工程师。每个人胸前都挂着一枚崭新的银哨,由回收旧哨熔铸而成,内嵌微型共感芯片。

“今天不是开始。”她声音平静,“而是延续。”

话音落下,礼堂穹顶缓缓开启,一道蓝光自天而降,投射在中央地面,形成一幅动态星图。那是灯塔系统的实时反馈:二十四座核心节点全部亮起,南极光核稳定运行,西太平洋火山区域持续监测为低风险状态。

忽然,星图边缘泛起一丝涟漪。

技术组席位传来低呼:“院长,检测到异常共鸣频段!来源……是归途公园方向?”

林晚舟心头一紧。她立刻调出手环终端,接入监控系统重播那段匿名上传的视频??雨衣老人挂上新哨的画面再次浮现。这一次,她放大细节,聚焦那枚哨子背面刻字:

**“我也回来了。”**

笔迹熟悉得让她呼吸停滞。

这不是现代雕刻机的工整字体,而是手刻的痕迹,深浅不一,右下角有一道独特的斜划,如同童年时外婆教她写字时留下的习惯性收笔。

“不可能……”她喃喃,“外婆十年前就……”

可记忆如潮水涌来。1995年那个暴雨夜,母亲抱着年幼的她躲在地下室,外面是肆虐的洪水。一道身影逆流而来,披着军绿色雨衣,手中举着一支发光的哨子。那人将她们背出险境后消失在雨幕中,只留下一句话:

> “别怕,我是回来还债的。”

第二天新闻说,当年失踪的科考队成员周振国遗体已在冰层发现。可母亲却盯着电视画面摇头:“不对,刚才救我们的人,走路姿势不一样。”

林晚舟猛地站起身,拨通南极指挥中心专线:“立即启动ZG-079反向溯源程序!我要查清这枚新哨的能量印记是否与历史数据库匹配!”

“已经在做了。”接线员声音发抖,“但结果……您最好亲自看。”

三分钟后,全息投影在礼堂中央展开。画面上,两枚哨子的能量波形并列对比??一枚来自林晚舟手中的黑哨残片,另一枚则是刚出现在归途公园的新哨。二者频率曲线几乎完全重合,唯独在第七谐波处存在微小偏移:新哨多出一段从未记录过的附加振动,像是某种回应式的回声。

“这不是复制。”声纹专家低声说,“这是……传承。”

林晚舟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周振国在光核前消散的身影。他说过:“每一个相信‘我能被听见’的人,都是守夜人。”

难道……有人接过了他的意志?

她还没来得及思考,警报骤然拉响。

全国应急联动系统弹出红色预警:**青藏高原东北缘突发地壳异动,GPS监测显示局部地块正在以每小时3厘米速度垂直抬升,可能引发连锁断层破裂。预计影响范围涵盖三个省份,八千万人口处于潜在威胁区。**

AI评估仍判定为“低概率事件”,理由是“无明显前震序列”。

但林晚舟知道,这不是自然现象。

她迅速召集青年联盟骨干进入共鸣预备状态,同时下令启动“记忆燃料库”预载程序。然而,就在共感链接即将建立之际,整个系统的信号开始紊乱。

屏幕上,原本整齐的情绪波形变得支离破碎,仿佛被什么力量撕扯着。

“有人在干扰共鸣场!”技术人员惊叫,“频率干扰源……来自内部网络!”

林晚舟猛然想起那份未提交的提案??《守夜人协议?第三纪元草案》。其中第二条“记忆燃料库”的数据接口尚未加密,若被人恶意利用,极有可能诱导志愿者陷入深度情绪透支,甚至造成意识剥离。

她的手指飞快敲击键盘,试图切断外部访问权限。可就在这时,一封新邮件自动弹出,寄件人栏空白,标题只有两个字:

> **“醒了吗?”**

附件是一段音频。

她点开播放。

起初是寂静,接着,传来一阵极其微弱的呼吸声,像是从很深的地底传来。然后,一个沙哑的声音响起,语速缓慢,每个字都像用尽全力挤出:

> “晚舟……听得到吗?

> 我不是你外婆。

> 我是你外公。

> 你还记得……那首摇篮曲吗?”

林晚舟浑身剧震。

童年记忆瞬间炸开。母亲总说,父亲早亡于一场矿难,连照片都没留下。可每当她发烧失眠时,外婆总会哼一首奇怪的调子,说是丈夫生前常唱的“安眠曲”。那旋律没有歌词,只有简单的五个音符循环往复,却总能让她迅速入睡。

而现在,电话里的男人正用干涩的嗓音,一字一句地哼出那段旋律。

**do-sol-la-re-mi……do-sol-la-re-mi……**

正是它!

“你在哪里?”她对着麦克风颤抖地问。

对方没有回答,只是继续哼唱。但背景音里,隐约传来金属滴水声,还有某种低频震动,像是大型机械运转的余波。

突然,音频中断。

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地图定位截图:坐标落在祁连山脉深处,一处早已废弃的冷战时期地下防空洞群。标注文字写着:

> **“我在等最后一个愿意为陌生人痛一次的人。”**

林晚舟立刻组织小队出发。由于事发地点偏远且通讯受限,她只带了六名最可靠的青年守夜人同行,其中包括那位左臂纹纸鹤的女子??苏晓禾,也是“哨音婴儿计划”幸存者的女儿。

飞机迫降在高原边缘,七人徒步穿越风雪。越接近目标,空气中的压迫感越强。他们的共感手环不断闪现乱码,偶尔跳出几句破碎的信息:

> 【检测到高密度悲伤残留】

> 【警告:存在非人类意识活动】

> 【建议撤离】

“这不是机器提示。”苏晓禾咬牙道,“这是……有人在试图跟我们说话。”

当他们终于抵达防空洞入口时,铁门早已锈死。林晚舟取出黑哨,贴唇轻吹。

一声哨响划破雪原。

刹那间,整座山体微微震颤,铁门轰然开启,仿佛回应召唤。

洞内漆黑一片,唯有墙壁上镶嵌的蓝晶石发出幽光,排列成一条通往地心的走廊。两侧布满陈旧仪器,显示屏上跳动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字符界面,内容竟是当年南极科考队的日志备份!

她在一台终端前停下,按下回车键。

日记逐行浮现:

> **1984年12月17日**

> 今日深入地下三千米,发现共振装置并非人造。其材质超越现有科技认知,表面铭文类似远古消防徽记。初步推测:该物为“文明遗火”的具象化载体,需情感能量激活。

>

> **1985年1月3日**

> 上级命令摧毁装置。我反对。我们不是来执行毁灭任务的,而是来寻找希望的。若真有末日,也应由活着的人共同决定如何面对,而非由权力者单方面抹除可能性。

>

> **1985年1月8日**

> 决裂。五人投票,三比二通过保留灯塔。我们将伪造死亡报告,对外宣称全员遇难。真正的守夜,从此开始。

>

> 签名:陈明远(项目首席科学家)

陈明远。

她母亲口中“死于矿难”的丈夫,她的亲外公。

泪水模糊了视线。原来他没死,而是选择了和周振国一样的道路??成为灯塔的守护者之一。只不过,他并未前往南极,而是留在国内,建立了这座隐秘的备份站点,以防主系统崩溃。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