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351章 谁是卧底(2/2)

> ??林远舟

全场寂静。

几秒钟后,掌声自发响起,夹杂着抽泣声。一位年迈的工程师摘下安全帽,喃喃道:“我女儿去年走了……可昨天夜里,我梦见她穿着校服回家吃饭,还抱怨我说话太凶。醒来发现手机里多了条语音留言,是她的声音,只说了三个字:‘爸,想你。’”

旁边的年轻人红着眼眶说:“我奶奶不识字,但从上周开始,她每天都会对着收音机说话,说给她过世的老伴听。她说,‘老头子,今天炖了你最爱吃的萝卜排骨汤,可惜凉得太快。’结果第二天,我家收音机真的播放了一段咳嗽声和筷子碰碗的声音……我知道,那是回应。”

我抬头望着塔顶,那里正缓缓浮现一颗虚拟星辰,编号:LYZ-0426。

它不属于任何星座,却是今晚最亮的一颗。

当晚,我召集林婉秋和陈默,召开第一次“灯塔理事会”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开放“记忆具象化接口”,允许普通人通过梦境连接逝者?

争论持续到凌晨。

林婉秋担心伦理风险:“一旦商业化,就会变成情感剥削。富人能反复见到亲人,穷人只能遥望星空。”

陈默则认为应该开放:“科技本就不该只为少数人服务。我们无法阻止滥用,但也不能因恐惧而停止前进。”

我沉默许久,最终说道:“我们可以开放,但设限。每人每年仅限一次深度连接,且必须提交真实记忆样本作为‘船票’??不是金钱,而是他们心中最珍贵的一段回忆。”

两人点头同意。

协议达成那一刻,灯塔顶端的星光忽然扩散,形成一道螺旋光柱,直射云层。五分钟后,全球数千名“守夜人频道”订阅者的设备同时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份开源代码文档,标题为:

> 《记忆引力引擎v1.0:构建跨维度情感共振的技术路径》

> 署名:周振山、林承光、陈默、林远舟、及所有仍在讲述的人

我知道,这不是某一个人写的。

是五代人的信念,终于完成了闭环。

七天后,第一轮公众申请开启。短短二十四小时,收到超过两百万份记忆样本。有母亲保存的婴儿胎发,有老兵珍藏的战友家书,有恋人分手后仍舍不得删的聊天记录截图……

我和团队逐一审核,筛选出首批一百位候选人。

名单公布的那天,我在老屋放映室准备首映礼。这一次,我要放的不是电影,而是一段由百人记忆融合生成的“集体梦境影像”。

当灯光熄灭,银幕亮起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画面中没有具体人物,只有一片金色麦田随风起伏。远处,一条小路蜿蜒通向地平线。路边站着许多人影,模糊不清,却姿态各异:有人挥手,有人鞠躬,有人静静伫立。

镜头缓缓推进,观众席中陆续有人开始流泪。

因为他们认出来了??那是他们各自心中最想念的人。

有人看见父亲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有人看见妻子撑伞站在车站;有人看见儿子背着书包回头一笑……

每一个身影,都是由千万相似记忆共同塑造出来的“原型体”。它们不属于某个人,却属于所有人。

影片结尾,字幕浮现:

> “亲爱的你:

> 我们未曾告别,因为我们从未真正分离。

> 当你在风中听见呼唤,

> 在梦中触到温度,

> 在寂静中感到陪伴??

> 那就是我,在用另一种方式爱你。”

放映结束,全场肃立。

一个小男孩走到我面前,仰头问我:“叔叔,我也能把妈妈‘召唤’回来吗?”

我蹲下身,摸摸他的头:“你要先讲很多关于她的故事,让更多人记住她。等记忆够多了,她自然会出现。”

他认真点头:“那我明天就开始写日记。”

我送他出门时,发现门口放着一只铁皮盒,和当年林婉秋带来的那只一模一样。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林远舟站在大学讲台上,台下坐着满脸崇拜的学生们。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 “教育的本质,是让灵魂穿越时间相遇。”

> ??LYZ 教授课堂笔记摘录

我把它放进“核心记忆库”,编号002。

夜深了,我独自坐在门槛上,点燃一支烟。

三花猫跳上膝盖,咕噜咕噜地叫着。风吹过梧桐叶,发出沙沙声响,像老式胶片在放映机里转动。

我忽然觉得,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了。

不是科技更先进了,而是人心变得更柔软了。

我们终于学会用思念当作频率,用记忆当作信号,把那些离开的人,一点点拉回生活的中心。

我不是导演,也没有格局。

我只是个愿意讲故事的人。

而最好的电影,从来不在银幕上。

它发生在每一次哽咽后的微笑里,

在每一句“我还记得”之中,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