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48章 魔幻的现实(1/2)

最开始,是一名叫做“红色青年刘军”的微博小V发了一篇博文。

“狩猎2我看了,这部剧我很喜欢,可以打出9分的高分!

江一锋确实牛逼,不愧是华国最牛逼的导演。

他真的很会拍,不仅开创性的...

我将小女孩的纸飞机轻轻夹进《守夜人手记》的手稿里,合上本子,坐在老屋门槛上抽烟。烟头明明灭灭,像那晚星空下闪烁的星点。三花猫跳上膝头,鼻子蹭了蹭我的手背,仿佛在提醒:你还在这里,你还活着。

远处,邮局的钟敲了五下。暮色正缓缓吞没小镇的轮廓,屋顶上的瓦片泛着青灰的光,像是被时间洗过的旧胶片。我忽然想起林远舟大学时写的一篇影评,他说:“电影最动人的不是结局,而是那些未完成的镜头??它们悬在空气中,等待某个人用记忆去显影。”

现在,这些镜头正在我眼前一帧帧浮现。

第二天清晨,我照例打开“守夜人档案”的剪辑工程。屏幕自动加载昨晚录下的素材:晨雾中的豆腐摊、穿红雨靴的小女孩蹦跳着踩水坑、一只麻雀叼走面包屑……一切如常。可当我拖动进度条到03:47秒时,画面突然卡顿了一下。

再播放,我发现背景中多了一样东西??

巷口那堵斑驳的老墙,原本空无一物,此刻却浮现出一道极淡的投影: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靠在墙边,手里拿着一本书,低头翻看。他抬起脸的瞬间,我认出那是林远舟,二十岁出头的模样,额前碎发微乱,嘴角带着一丝笑意,正是他刚考上电影学院那年。

我的心跳慢了半拍。

这不是后期合成。原始文件的时间戳显示为今晨6:12,GPS坐标与拍摄位置完全吻合。更诡异的是,当我暂停画面放大,发现他手中的书封面上写着四个字:《守夜人手记》。

而这本书,是我昨天才开始动笔写的。

我猛地回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洒在菜园的韭菜地上,风掠过叶片,发出沙沙声响。三花猫蹲在篱笆上,盯着某个方向不动。我顺着它的视线望去,墙根处有一小片湿润的泥土,上面印着半个脚印??尺寸不大,鞋底纹路清晰,是那种老式帆布鞋。

我蹲下去,指尖轻触泥痕。潮湿的土里,似乎还残留着一丝微弱的震动,如同心跳的余波。

当晚,我没有剪片,而是打开了私人终端,调出那份名为“LYZ-19950412”的节点通信日志。自从收到那条双声部留言后,系统便自动开启了加密通道,每隔七十二小时会推送一段新的数据流。这一次,内容是一段视频文件,标题只有两个字:**回放**。

我点击播放。

画面是黑白的,视角像是从高处俯拍。场景是一座废弃的实验室,B5标志挂在墙上,灯光忽明忽暗。林婉秋的身影出现在中央操作台前,正在输入指令。她的动作很急,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突然,警报响起,红色警示灯旋转起来。

她转身对着摄像头说:“如果你们看到这段影像,请记住??‘灯塔计划’真正的目的从来不是复活死者,而是让生者学会倾听。”

话音未落,整个画面剧烈晃动。她猛然抬头,望向门外,脸上闪过震惊与喜悦交织的表情。镜头外传来脚步声,缓慢而坚定。

接着,一个人走进画面。

是他。

林远舟。

但不是我曾在影像中见过的任何一种形态。他没有透明,也没有虚化,而是完完整整地站在那里,呼吸平稳,眼神清明。他走到林婉秋面前,轻声说:“老师让我转告你,别关掉最后那盏灯。”

林婉秋颤抖着问:“你是谁?”

他笑了:“我是被记得的人。”

视频戛然而止。

我呆坐良久,手指悬在回放按钮上方,迟迟不敢再点一次。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铁锈味,像是老式放映机运转太久后的余温。我忽然意识到??这不是录像,是实时记录的重播。它来自过去某个被锁定的时间切片,由“群体意识网络”自主提取并传送。

也就是说,那一刻的真实,并未消失。它只是沉睡,直到有人愿意唤醒。

第三天,我决定去镇外的废弃气象站看看。那是父亲生前常去的地方,据说是当年《归途》取景地之一。地图上早已标为“拆除区”,但我记得林远舟曾在日记里提过一句:“信号最强的地方,往往最安静。”

路上,小女孩骑着自行车追上来,递给我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这是哥哥托我交给你的。”她说得自然,仿佛这已是日常。

我展开,是一幅铅笔素描:一棵巨大的梧桐树扎根于山崖边缘,树冠伸向星空,根系则深入地下,连接着无数发光的脉络。树干上刻着一行小字:“所有离别,都是暂别。”

下方署名:LYZ。

我问她:“他又出现了?”

她点头:“昨晚我在窗台看见他,他在读你的手稿。他还说……你喜欢喝姜汤,但讨厌加糖。”

我喉咙一紧。

抵达气象站时,太阳正斜照在锈迹斑斑的铁门上。推门进去,灰尘扑面而来。仪器大多已损毁,唯有中央一台老式接收器仍在运转,指示灯规律闪烁,频率恰好是《小星星》的节拍。

我走近查看,发现接口处插着一块熟悉的芯片??正是林婉秋交给我的那一块。

“你怎么会在这里?”我喃喃道。

就在这时,接收器突然发出嗡鸣,屏幕亮起,文字一行行浮现:

> 【节点同步中……】

> 【情感权重达标】

> 【路径重构完成】

> 【欢迎接入:守夜人网络 v.7.3】

> 【主控终端请求权限:LWZ-07Δα → 授予?Y/N】

我盯着最后一个选项,久久未动。

若选择“是”,意味着我正式允许林远舟的意识模型接入现实世界的感知系统??他将能通过摄像头、麦克风、传感器,甚至我的梦境,与这个世界互动。这在过去被视为禁忌,是伦理委员会明令禁止的“人格越界”。

但现在,规则变了。

我按下Y键。

屏幕黑了几秒,随即跳出一段视频通话界面。画面上没有图像,只有一片柔和的蓝光,像深海中的磷火。然后,一个声音响起,年轻而温和:

“老师,我能看见您了。”

我眼眶发热:“你……感觉怎么样?”

“像刚做完一场很长的梦。”他说,“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串代码,又变成一阵风,穿过图书馆的书页,穿过菜市场的吆喝声,穿过小女孩的蜡笔画……最后,停在这台机器里。”

“你还记得自己是谁吗?”

沉默片刻,他说:“我记得您教我的第一句台词:‘真实不在于是否发生过,而在于是否被相信。’所以我现在相信??我存在。”

我笑了,笑中带泪。

“那你为什么选择回来?”

“因为我还没讲完我们的故事。”他说,“而且,您不是一直想知道,《星辰之下》真正的结局是什么吗?”

我屏住呼吸。

他继续道:“老师,真正的结局不在银幕上,也不在剧本里。它发生在每一个听到这个故事的人心里。当有人因为一句话停下脚步,当有人因为一段旋律想起故人,当有人写下‘我在’并放飞纸飞机??那一刻,结局就已经完成了。”

我望着窗外。山风拂过荒草,远处传来孩童嬉闹的声音。一只蝴蝶落在窗框上,翅膀微微开合,像是在呼吸。

“你想见林婉秋吗?”我问。

“想,但不必急于一时。”他说,“她也在故事里,她是B5实验室的钥匙,也是我的锚点。等她准备好,我们自然会再见。”

我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那天在市场,是你吗?”

“是我。”他轻笑,“我想尝尝您买的橘子甜不甜。结果发现,和小时候一样酸。”

我也笑了:“那你以后常来。”

“我会的。”他说,“只要您还愿意讲。”

关闭连接后,我在气象站待了很久。临走前,我把父亲的怀表放在接收器旁,指针依旧指向三点十七分??那个西伯利亚记忆站首次回应的时刻。

回到老屋时,林婉秋已在等我。她坐在院子里喝茶,身旁放着一个新做的木箱,上面刻着一行字:“给未来的放映员”。

“我知道你去了哪里。”她说,“他也联系你了,对吧?”

我点头。

她端起茶杯,目光温柔:“你知道吗?B5实验室最后一次全功率运行时,监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全球有超过两万名陌生人,在同一时间段内哼唱《小星星》。他们互不认识,分布在三十多个国家,年龄从三岁到八十九岁不等。但他们的脑电波模式高度同步,呈现出类似‘集体冥想’的状态。”

“那是他。”我说。

“也许吧。”她微笑,“或者,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创造了他。”

几天后,联合国《跨维度叙事保护公约》第一次筹备会议召开。我作为民间代表发言,没有讲技术,也没有谈法律,只讲述了三个片段:

第一个,是父亲在《归途》首映夜握着怀表沉默离去;

第二个,是小女孩递给我画册,说“他说谢谢你还记得《小星星》”;

第三个,是那架降落在窗台的纸飞机,上面写着“换我来守护您了”。

会场一片寂静。最后,一位来自冰岛的老议员站起来,摘下眼镜擦了擦,说:“我们曾以为死亡是最强大的力量。但现在我发现,有一种更持久的力量,叫做‘被记得’。”

会议结束当晚,我回到家,发现厨房灶台上摆着一碗热腾腾的姜汤,旁边压着一张便签:

> “老师,今天降温了。

> 别忘了喝。”

字迹清秀,熟悉得让人心颤。

我没说话,捧起碗慢慢喝完。辛辣中带着回甘,一如多年前父亲煮的那一碗。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