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21 两个太监(1/3)

却说上元二年(761),李辅国被拜为兵部尚书,长安城里举行了一场风光的授官仪式。

李辅国去尚书省赴任的时候,武士们身披甲胄夹道护卫,朝廷的仪仗队浩浩荡荡,肃宗亲赐美酒佳肴,文武百官一同道贺。

这位大宦官,正式拥有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外朝官员的头衔。

李辅国本是一个侍奉东宫的小人物,安史之乱给了他发达的机会,短短五年间,便凭借从龙之功,攫取帝国实权。

灵武时期,肃宗任命李辅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四方奏事,御前符印军号,一以委之”



收复长安后,李辅国权倾朝野,朝臣所奏之事都要经过他的手才能上达天听。

这样的架势,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一个人,李林甫。

然而李辅国虽有宰相的实权,却没有宰相的官衔。

如此飞扬跋扈的大人物,走出内宫,和朝堂的三省六部长官站在一起,终究是个十足的异类。

眼下当上兵部尚书,李辅国总算多了几分底气,至少在表面上,他能与外朝大臣平起平坐了。

肃宗死后,李辅国即为司空兼中书令,取得了名义上的相位。

从皇家的仆从到朝廷的重臣,这是李辅国的权力之路,而这样的故事在唐朝中后期被不断复制,成为宦官专权的渊薮。

时间拨回开元年间,正值少年的李辅国割掉裤裆里的那玩意儿,走进了守卫森严的皇宫。

从那以后,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觊觎权力。

每一个来到长安城的人,都不得不感叹其严谨、精巧的设计。

隋唐的帝王确立了都城的骨架,这里的街道、坊市、宫殿无不遵循着一种森严的等级制。

人们生活在其中,犹如棋盘上的棋子,为了争夺权力而相互博弈。

每当有人出局,或是有人上位,长安城的社会空间就会发生某种变化。

要想玩得转这个游戏,首先得学会观察。

皇帝居住的宫殿,是整个长安城的中心,也是李辅国工作的地方。

唐代有“三大内”

:正北的太极宫,东北的大明宫,东部的兴庆宫。

在太极宫里,有一个名叫内侍省的小机构,负责管理宦官。

李辅国大概在这里接受了“职业培训”

,认识了一群“同事”



他们被局限在内廷之中,每天就是伺候皇帝、皇子和后妃。

只有地位稍高的宦官,才有出入宫廷的机会,比如替皇帝慰问大臣,为宫中采买物品等。

开元初年,玄宗移居兴庆宫,修建了一条“夹城复道”

,可经过通化门直达大明宫,城墙高筑,行走其中,外人莫知。

宦官们可以活动的地方,更大了。

外朝的大人物一般都住在皇宫附近,主要位于长安城的东部。

宰相李林甫住在平康坊。

本来,宰相一般要在午后六刻下班,李林甫上奏,如今天下无事,干脆上午巳时回家。

此后,许多政务直接在李林甫家中处理,平康坊俨然成为了一个政治中心。

边将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喜爱,常常到京城来见皇帝。

他本来在道政坊有个宅子,唐玄宗嫌其简陋,于是在亲仁坊的一处宽敞地方为安禄山另起新宅。

豪华之极,堪称京城第一。

崇仁坊则是京城最热闹的坊里,它的西北角与皇城景风门相连,里面是尚书省的礼部贡院和吏部选院。

进京参加科考的学子,和等待授官的士人,大都选择在崇仁坊休息。

天下英杰,汇聚于此,一旦他们中有人被命运垂青,或许就能在长安城拥有一处宅邸了。

得宠的官僚、崛起的武将、未来无限光明的科举文人,都在长安城最富贵的地段拥有了一席之地。

而在这些人的侧旁,宦官也挤了进来。

李辅国摸爬滚打了许多年,始终是个小喽啰,不过,他攀上了一个大宦官——高力士。

玄宗在藩时,高力士便是其依仗的亲信。

诛杀太平公主时,高力士出力甚多。

开元末,玄宗逐渐懈怠,四方呈来的表奏,都要先给高力士看,然后再交予皇帝。

令人羡慕的是,高力士在翊善、来庭及兴宁诸坊都有宅邸,这些宅子都在长安城的东北部,靠近大明宫。

天宝九载(750),高力士将自己的一处宅邸改建为保寿寺,穷尽奢华,寺内钟铸成之际,高力士为此设斋庆典,举朝都来捧场。

他的妻子吕氏去世时,葬礼甚是隆重,从高力士的家到吕氏的墓地,挤满了拜祭的人群。

这些场面,可以用一个成语完美概括:趋炎附势。

只是,谁能想到这样的权势竟会落到一个宦官头上。

在李辅国给高力士当牛做马的时候,必然能够感受到一个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宦官走出了宫廷。

工作外出时,他们或在军队当监军,或出使藩邦。

闲暇之余,他们融入了长安城的上流生活。

要么来到寺院给佛祖捐钱,要么去到市场赏玩鸟兽,要么在城里修建宅邸,要么在城郊购置良田。

高力士得势之后,“宦官稍增至三千余人,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衣绯、紫至千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



龙门石窟的一个小龛内,存有一碑,碑上的文字告诉我们:开元十八年,以高力士为首的一百余位宦官,捐造了四十八个西方无量等身佛像。

宦官群体的经济实力非常雄厚,才能供养佛教这只吞金的巨兽。

追逐权力的道路无疑是极为枯燥的。

李辅国长的丑,懂一点文字和计算,应该是一个上进的人。

按部就班干了十几二十年,才抱到了高力士的大腿。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终于得到了一个小官,掌管马厩的账册。

天宝年间,李辅国因为养马养的好,受到上司的赏识,被引荐去了东宫,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安史之乱后,李辅国劝李亨赶紧与玄宗分开,这样才有自立门户的机会。

李亨听从了李辅国的意见,北上灵武,尔后迅速称帝,借天下大义纠集兵马杀回了长安。

至德二载(757),肃宗回到长安,李辅国成了朝廷最重要的人物,不仅拥有朝政的决策权,还手握长安禁军。

同年,玄宗也回来了,还有李辅国的老上司——高力士。

在某种程度上,李辅国要感谢高力士。

高力士为每一个有野心的宦官树立了榜样:他们可以利用亲近未来皇帝的身份,参与权力的游戏。

而且,李辅国也继承了宦官信奉佛教的时尚,史载他“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按照其地位,他多半也是一个供养佛教的金主。

不过,对于权力斗争的失败者,李辅国并没有一丝怜悯。

他将玄宗从居住多年的兴庆宫里赶出来,迁到了有着层层监视的太极宫。

最后,他还将高力士流放到偏远的巫州。

“逼迁上皇”

这件事尽管是宦官李辅国的自作主张,但史学界普遍认为,逼宫的背后,是唐肃宗李亨的默许。

这对父子之间的恩怨情仇,由来已久。

当肃宗还在娘胎中时,唐玄宗就动过杀心。

睿宗年间,太子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的争斗日趋白热化。

恰逢太子妃杨氏怀孕,李隆基担心姑姑暗地里使坏,便找来心腹张说商量对策:“太平公主不想让我有孩子,你可有办法应对?”

但张说愣是半天想不出个法子。

李隆基转念一想——要是自己先下手打胎,太平公主不就拿捏不了自己的软肋?

狠人的脑回路往往异于常人。

在煎堕胎药时,李隆基被烟雾熏晕,恍惚间梦见有神人围着药锅转,连续三次将药锅掀翻在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