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李亨称帝(3/4)
叫来探子一打听,才知道不是木头人,而是守将雷万春。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潼关、长安接连失守,叛军长驱直入,唐玄宗仓皇西逃,天下军事格局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伴随叛军大量涌入河洛、关中,雍丘一下子成了四面受敌的孤城。
为了不影响屏维江淮的战略,张巡决定退出雍丘,撤往宁陵固守。
让张巡倍感欣慰的是,在茫然无助的河南,居然还有一位文官与自己英雄所见略同。
这就是睢阳太守许远。
叛军急于拿下江淮之地,于是在安庆绪弑父夺权后,叛军大将尹子奇统兵13万,绕过宁陵直扑睢阳。
安庆绪之所以如此部署,正是看中了张巡、许远的孤立无援以及睢阳的地理优势。
与雍丘、宁陵相比,睢阳城不仅控江淮之便,更是宋州治所。
当张巡、许远发现尹子奇的真实目的后,他们只能像保卫宁陵那样,快速合兵睢阳,誓死抵抗。
睢阳是江淮重地的门户,江淮又是唐朝的税赋重地,如果睢阳失守,江淮就将不保,那样的话,唐朝就很难组织大规模的反攻。
可睢阳只是一座小城,户口只有4万,守军也只有几千人,而敌军却有十几万,双方实力悬殊,如果怼上去,似乎毫无胜算。
于是军队里人心浮动,有6位将军要求投降,为了稳定军心,张巡果断地将这6个人推出去斩首。
在张巡的坚持下,看似毫无胜算的睢阳,靠着几千守军,一直坚守了下来,从早晨到中午连打20余次胜仗;
短短的几个月共进行了400余次战斗;
杀敌将300多人,杀敌军12万人……创下了一个军事奇迹。
然而所谓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战事拖得越长,对睢阳大军来说越不利,因为他们的粮草越来越不够了,士兵们吃也吃不饱,上阵杀敌自然没有力气。
在张巡的鼓舞之下,将士们吃起了树皮。
树皮吃完后又张网捕捉鸟雀、老鼠充饥,最后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
鸟雀、老鼠、铠甲吃完之后,张巡做出了一个惊天的举动。
这天他将自己的爱妾带出来,对将士们说:“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能割肌以啖众。”
说完当众杀了这个小妾,给睢阳将士充当军粮。
守城将士声泪俱下,不忍食之。
张巡“强令食之”
,这群可怜的将士才照办了。
有了张巡杀妾的先例,许远也将自家的僮仆拉到军前,杀了供士卒充饥。
再后来,看着守城将士为睢阳日夜奋战,许多百姓自发加入了“供粮”
行列,史载:“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凡食三万口”
。
古代战争,围城、屠城并不少见,但像睢阳之战这样百姓奉献自我、为守城将士充军粮的,绝无仅有。
战况如此惨烈,张巡为何不降不撤呢?
首先他认为,放弃睢阳,江淮必定不保,而江淮不保,天下便岌岌可危,到时会死更多人。
其次如果放弃睢阳,以病饿羸弱的将士强行突围,势必会造成更大的伤亡。
城外尹子奇大军虎视眈眈,唐军出城无险可守,其结局也必然是死亡。
等死,死国可乎?
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
至德二载十月,尹子奇再度集结大军攻城。
此时的睢阳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
对于这样的结局,张巡早已坦然接受。
在睢阳城即将陷落之际,他跪在地上朝西方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大呼道:“臣力竭矣,生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杀贼!”
最终睢阳城被攻陷,但是因为张巡拖住了敌人的十几万大军,阻挡了安军南下江淮地区的脚步,富庶的江淮地区得以保全,避免了千千万万的百姓免受屠戮,还为唐军组织反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张巡被俘后宁死不屈,大骂叛军不止,咬碎牙齿,最终壮烈牺牲,年仅四十九岁。
后来唐肃宗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并授其子官职。
几乎可以说,张巡用睢阳城三万百姓的性命,换来了唐军反扑的机会。
虽然是大功一件,然而把毫无抵抗力的老弱妇孺当成士兵的粮食,着实让人不寒而栗。
皇帝是人,百姓也是人!
如果张巡为了全城百姓选择投降,也不能说他就是坏人。
平定叛乱后,如何面对父亲,肃宗颇感头疼,他不得不摆出一副诚恳的姿态给玄宗上表,请父亲回长安做皇帝,自己愿再为太子,奉养左右。
看到肃宗的这份“奏表”
,玄宗内心五味杂陈。
儿子李亨当初登基称帝,全凭手底下人的拥护及其本人的擅作主张。
眼下长安被收复,李亨却声称要退位,怎么看都像是个陷阱。
于是玄宗给肃宗写了封回信,内容大致如下:你把四川割给我吧,我不回家了,就在这儿养老。
肃宗上表请太上皇复位一事,李泌知道后就断定玄宗不可能东归,要求肃宗追回此表,但使者跑太快,没追上。
现在肃宗得到玄宗的回信,果然被拒绝了,只好问李泌有何补救方法。
李泌说,让我来写封贺表。
李泌重写了一个贺表,这次是用群臣的名义写的,就27个字: “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短短几句话,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李亨称帝是百姓挽留,群臣劝进,不得已而为之,不是不给玄宗面子,这缓和了父子间的矛盾;其次,肃宗派兵夺回长安,“及今成功”
,大臣们觉得他有资格当这个皇帝;最后两句是说,肃宗日夜想念玄宗,希望父亲回京颐养天年,这是打亲情牌。
唐玄宗接到第二道贺表,心情果然大不相同,下决心离开成都,东归长安。
肃宗知道后,对李泌说:“这都是卿的功劳啊。”
父子俩这一来二往,都藏了不少心机,玄宗回去长安,还能过安稳日子吗?
历史告诉我们,被迫放弃皇权的帝王,日子终究不会好过。
玄宗和他的小朝廷刚到扶风(今陕西宝鸡),肃宗就来了个下马威,派出三千精兵迎驾。
此时玄宗身边才多少人?
不过六百禁军。
肃宗的三千精兵一到,将玄宗的六百人全部缴械,命他们就地解散。
意思是,弟兄们辛苦啦,接下来送太上皇回家的工作就交给我们了。
要是不说接驾,还以为是绑架呢。
到了咸阳的望贤宫,这里是玄宗当年逃离长安后途经的第一站,肃宗早已在此等候。
肃宗为父亲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为天下人演了一场父慈子孝的好戏。
他让人请玄宗登上望贤宫南楼,自己脱下黄袍,换上臣子的紫袍,一路小跑到楼下,对着楼上的玄宗一阵手舞足蹈,这是朝拜礼节,叫拜舞。
玄宗一看儿子来了,赶紧下楼,父子俩抱在一起大哭一场。
接着,肃宗跪下来,捧着玄宗的脚,痛哭流涕,这是胡人的旧习俗,表示对父亲的尊敬。
这时,玄宗要亲自为儿子披上黄袍,肃宗跪地不起,反复推辞。
玄宗说:“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
肃宗做出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穿上黄袍,左右山呼万岁,响彻云霄。
时隔两年,父子终于重逢。
肃宗把戏做足了。
之后,肃宗在正殿大摆筵席,御膳呈上来,都要先尝一口,再献给玄宗。
回长安的路上,肃宗为玄宗牵马,作前导引路。
玄宗看着此番场景,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
有人说玄宗这人没心肝,经此大难不好好悔过,还如此沾沾自喜。
可这句话也可理解为,玄宗有意向肃宗示好,昔日不可一世的雄主说出这种违心的话,足见其落魄的程度。
回到长安后,玄宗住进了兴庆宫,而肃宗住在大明宫,父子俩经常互相探望,有时还会在夹城相遇。
玄宗生活优裕,地位崇高,看似享尽天伦之乐,实则危机重重,免不了肃宗的猜疑。
玄宗对杨贵妃之死耿耿于怀,他从成都回来后就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遭到宦官李辅国的反对。
兴庆宫由玄宗原来当藩王的旧宅改建,位于坊市之中,最南面的长庆楼就紧挨着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