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梳理(11)(2/5)
就只有两天啊。
两天你们没听到管用的消息,这案子就难破了。
如果不能在这里找到突破口,我就只能去找行人司、军巡院交换情报了。
到时候,人家狮子大开口,不知要被啃掉多少账。”
李三环顾天井,视线在赤条条的围裙男子身上打了个转,一脸苦相,“就在这里能听到?”
“不要你们听到多少秘闻,我也不指望你们能听到犯人的身份。
私密的消息基本上不会在外面公然说出口。
但学校里面多有达官贵人家的子弟。
京师里的大小事,最先听到的,肯定是官人们;最有可能散布的,则是是学校,所以只有来这里。”
“可是……王……兄弟他也能听的。”
李三犹犹豫豫的瞥了围裙男子一眼,吞吞吐吐的说道。
丁兆兰皱起眉,“你是捕快,他是大厨,同样的话落在你们耳朵里能一样吗?
有些话你听到就知是贼人在说话,王兄弟他说不定就放过去了。”
“我也想帮小乙哥的忙,可就是太笨,不懂。”
围裙男子笑得憨厚。
“这事就这么定了,李三,就两天,给我用心了。”
丁兆兰强硬的命令道,“记好了,那些高谈阔论的没必要多听,仔细听那些声音低的,一有动静就不说话的。”
吩咐好了李三,他转身面对围裙男子,“王兄弟,你安排下李三,我去前面找胡大。”
围裙男子满口应下,在李三依依不舍的眼神中,丁兆兰带着另一个跟班出门去。
李三抬起头,围裙男子给了他一个油浸浸的灿烂笑容。
丁兆兰带着人向巷道深处走了三五十步,又敲门进门,半刻钟之后,一个人从门中走了出来。
一位老者静静的站在巷子中,拄着拐杖,丁兆兰出来,他扭头看过去,“都打发了?”
“是啊,好不容易。”
丁兆兰叹了口气,“甩都甩不掉。
不带着他们又会惹人怀疑。”
“平常只能靠你自己小心行事了。”
老者拐杖笃了一下,举步向前,边走边说,“这一回开封府怎么说?”
丁兆兰平静的说,“府衙里给我三天时间来破案。”
“三天?”
老者带着怜悯的笑容转头,“都堂可给了你们知府七天。
你可以不用那么急了,有七天时间,可以慢慢安排。”
“只有三天。”
丁兆兰平静的说道,“现管我的是总捕,不是都堂。”
“好吧。”
老者笃笃的往前走,“我们能帮你会尽全力帮,但破案的事,真得就看你自己了。”
“能提供有用的消息,那就是帮忙了。”
丁兆兰说,“我想知道些有用的,不要大路货。”
“跟我来吧。”
老者说着,在前面带路。
两人在小巷中穿来绕去,走了几分钟,穿过一道院墙,眼前就是一片葱绿,耳边没了外面的喧嚣。
“诸科学院?
这么容易就进来了?”
丁兆兰惊讶的问。
国子监和诸科学院都是储才之地,里面尽是皇宋未来的栋梁,学生凭证进出容易,但外来人想进学院或国子监,却是要过好几道关。
有时候,来客相貌不善,甚至会被搜身检查。
进入学院后,老者的脚步就轻快了不少,“有些事,内行人眼中只是一个小关节,外行人眼中却是难如上青天。
难道捕快中没有这等情况?”
丁兆兰沉默了一下,郑重拱手,“多谢梁公指点。”
“狗屁指点,”
老者哼了一声,“老夫倚老卖老罢了。”
丁兆兰被顶了一记,心中发闷,老老实实的跟着老者后面走。
两人一前一后,从大路走上小路,又从小路走上便道,大约半刻钟之后,停在一处建筑外的树荫下。
丁兆兰和老者的身形被树荫遮蔽,外面只有走下道路,接近到两三丈之内能看得见。
丁兆兰仔细观察面前的建筑,发现是一座教学楼。
上下两层,从左到右数过来,上下一加,总计六间教室。
‘有用的消息就在这里面吗?
’ 丁兆兰正想着,就听见从底楼的一间教室里面传来一个显得得意张狂的声音。
“……因为黄河开封段行洪,开封与河北的联络已经断了三天,这三天来,不正是国子监的那一棒子书呆子蹦跶得最欢的时候?”
前面说话的内容丁兆兰没听到,但只是这一段,就让他悚然而惊,更加专注的聆听起来。
“可你们都想想,要是白马渡三天封航,那之前一两天,河东战败的消息又是哪里来的?
河东消息不走白马渡,但是走孟津啊!”
丁兆兰身子一颤,眼前的迷雾仿佛被人拨开,更像是盖住舞台的幕布,被人掀开了一角。
不过那人嘴巴里说得痛快,让丁兆兰有会于心,但教室里面的其他人,似乎还有一些是一头雾水,满脸的迷惑,故而就惹来了他的嘲骂: “叫你们这群夯货好好学地理,叫你们多出京走一走,都他娘的应得爽快,说得好听,到最后没一个肯动身的。
一个劲的缩在房间里背律条做什么?”
“亏你们读了那么多年书,难道不知道洛阳以下,黄河就没支流了。
河床全都在高出地上一两丈的地方走。”
“不是有汴水吗?”
有人反驳道。
“汴水那是向黄河输水吗?
那是分水啊!
洛阳之后,黄河进入开封,河床高悬陆上,根本没有支流汇入。
你们该明白了吧,黄河在开封这一段若是有洪水,那上游的洛阳也肯定有洪水。
开封的白马渡不能过船,那么前一两天,洛阳的孟津也肯定不能行船。
开封的洪水,总不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吧?”
“不是有下雨吗?”
“前两天下雨了?”
那人冷哼,“就下雨落到河面上的那丁点水,开封城里低洼处都只能淹三尺,更不用说黄河。
所以说到底,河北方面的消息,根本没有断绝,是都堂,故意将河北的军情给隐瞒了下来。”
“那……该不会河北败得更惨?”
教室里面学生颤抖的声音,帮丁兆兰问出了他心里的话。
河东战败的军情传出来后,河北就莫名的断了消息,这让京城中许多人都感觉纳闷,为什么赶在这么巧的时候突然断了消息。
各种猜测中,就数洪水断路这一条最是没有人相信了,因为实在是太巧了。
要不然就是河北败得太惨,使得都堂不得不加以隐瞒,免得动摇人心;要不然就是河北败得太惨,连个报信的人都被围了;要不然就是河北败得太惨,辽军直接南下,攻到了黄河北岸的渡口。
总之,在人们的猜测之中,河北方面不会有好结果。
“败得太惨?
……你们有没有考虑过遍地河北的寨堡,到底要怎样才能败得太惨?!”
“河东还有雁门呢,还不是败了?”
“谁知道河东的战败是怎么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