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的经济学(2/4)
,与西班牙军队遭遇是一场生死战,因此特别卖力,让英国占了上风,终于控制了牙买加。
1494年“列强”
为瓜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000997,股吧)后众多未开垦处女地而在西班牙召开、签署的“国际条约”
(TreatyofTordesillas)授予西班牙对新世界(600628,股吧)(北美洲)的专卖权,至此被打破,英、法、西平分秋色,在坚船利炮掩护下各取所需。
Privateer比较复杂,是指私人拥有船只——商船和渔船——临时接受政府委托在战时攻击敌船,诱因是它们可以把敌舰上的东西据为己有。
由于有“战功”
,政府对他们有时掠夺敌国商船眼开眼闭,而这肯定是厚利生意,此为十六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Privateer成为热门投资项目的原因。
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形式的攻击和掠夺最有效益,因为privateer会尽量不把攻击对象弄沉,只是“迫降”
对方然而过船搜掠一空,换句话说,这种做法既不会带来重大伤亡,且破坏性最轻经济效益最大,“何乐不为”
。
不过,社会进步及国际合作,令这种变相的“政府注册海盗”
在十九世纪末成为绝响。
最有罗曼蒂克色彩的海盗是中世纪法国国王御准的Corsair,其名来自Letttredecourse,意为“驱赶委托书”
(racingletter),即某些私人拥有的船只获法王委托“驱赶”
敌船,报酬是敌船上的物资,换句话说,它们与Privateer在本质上并无分别;根据法王颁下的训令,Corsair不能掠夺本国及中立国船只,违法处斩,但“理论”
与“实践”
是两码子事,这是在十二世纪至十五世纪间法国海域事故特多的原因。
无论如何,因为有利可图,Corsair船队迅速壮大,与法国为敌的国家特别是英国的海运大受打击。
Corsair打劫商船后,所得财物分三份,海军部(据说这是当年海军部的主要经费来源)、国王和“海盗”
各得一份,官商民共同发非法之财。
法王的做法引起“各国反对”
,国会亦认为这“有辱国体”
,“御准劫船”
至1856年维也纳国际会议(CongressofVienna)通过禁令,迫使法王放弃这项厚利的无本生意。
Corsair抢掠商船,主要受害者英国和西班牙人恨之入骨,英国和西班牙女性却对身手矫捷充满阳刚之气的法国海盗着迷,大诗人拜伦且以之为名写了一首长诗,据小女相告,其主人翁海盗康拉德(Conrad)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充满神秘感,经常胸有成竹、静坐凝思(broodingintense),因受群盗爱戴,是人际关系极佳的“女人汤丸”
。
拜伦这首诗经意大利名作曲家威尔第(G.
Verdi)于1848年谱成同名歌剧,法国海盗“香艳刺激”
的故事遂传遍遐迩,至今不衰…… 李逊的书涵盖1670年至1730年特别集中在1716年至1726年所谓“海盗盛世”
世界各地的海盗活动,惟有关我国的情况,说得过分简略,笔者在后文将缕述之。
据十八世纪初叶牙买加英国总督尼古拉斯爵士的“纪事”
,1715年至1725年在加勒比海活动的海盗,约百分之三十五是英国人、百分之二十是美国人、百分之二十是西印度群岛土著,以次还有零星的苏格兰、威尔士、瑞典、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斯堪的纳维亚、希腊人及东印度群岛土著;和陆上强盗不同,这是一支“联合国强盗”
。
这支在加勒比海、大西洋(600558,股吧)和印度洋活动的庞大海盗队伍的人数无由统计,1717年百慕大的英国总督估计为一千人,1722年种植和贸易委员会的“统计”
为三千人。
姑勿论这些数字是否准确,以近似数看,他们确是一支不可轻侮的海上武器力量。
因为当时英国海军的总数一万三千多名,1680年北美殖民地“人口调查”
只有十五万二千人,海盗的数目相对十分惊人。
从残存“航海日志”
的数据看,1716年至1726年的三十七艘海盗船平均有海盗八十名,一艘二百吨商船的水手一般在十三至十七名,加上海盗船经常添置新式枪炮,在武装方面不逊海军舰只,武备及人手俱不足的商船成为其囊中物,不难理解。
和Corsairs一样,Privateers的贼赃亦由政府、船东及海盗各得一份,1708年英国通过“奖品法令”
(PrizeActof1708),允许船东及海盗平分,政府“慷慨地放弃应得份额”
,重赏之下必有悍匪,Privateers自此更积极“参战”
,他们抢掠袭击敌国船只,不遗余力,不在话下。
好莱坞海盗电影的观众,也许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海盗船要升起骷髅旗(由头骨和交叉大腿骨组成,亦称海盗旗)?
因为遥见此旗,没有武装的商船便会绕道回避,海盗船扯旗岂非等于“赶客”
,这点“道理”
,海盗没理由不知道。
那么,海盗船何以还要这样做?
2007年有关海盗的拙文,笔者指好莱坞的海盗电影夸张失实,然而,海盗船挂海盗旗却是事实,伦敦塔军械及盔甲馆馆长康士谈的《海盗史》(A.
Konstam:TheHistoryofPirates,LyonPress,1999年),便有考据海盗旗源起的专章“FlyingtheJollyRoger”
,图文并茂具体地介绍骷髅旗(有的加上持刀的裸男,有的配上时漏,看起来更紧张、吓人)。
骷髅旗何以称JollyRoger,李逊的描述(散见页90至102)翔实活泼,据说此名既可能衍生自“老罗渣”
(OldRoger,魔鬼的别称),亦可能源自法国海盗船的海盗旗“漂亮红旗”
(Jolierouge)。
无论如何,李逊指JollyRoger传达的讯息是海盗有避免与其“猎物”
大打出手的“善良”
愿望;可是,这种解释与法国海盗的红旗等于血旗亦即警示“猎物”
若不乖乖就范便有一场大屠杀的原意相背。
正因为红旗血腥气太重,英国海盗改挂黑底白骨的骷髅旗(亦称黑旗);而称之为JollyRoger,首见于1700年的“文献”
,至1717年才“大众化”
。
维基百科的解说甚详尽全面,有兴趣的读者不宜放过;为免愈扯愈远,这里便不赘述了。
海盗的目的无非为财,因此确定“猎物”
后要尽量避免的二事,其一是别让“猎物”
逃逸;其一是不必动用武力尤其是出动火炮便能将其制伏。
“猎物”
逃之夭夭,海盗固一场空,若动武且有伤亡,当局必会全力缉捕围攻,如果严重至开炮互轰,则会人财两失,最低限度会损坏赃物,造成经济学家所说的“盈利损耗”
,不仅抢掠活动徒劳无功或事倍功半,双方交火,货物可能有损甚且货沉大海,加以海盗船可能沉没亦可能有损失。
非常明显,沉没是全损失,不必谈,即使有所斩获,船只为炮火所伤,事后维修费须从劫掠所得中扣除,等于众盗所得下降。
因为这种种原因,海盗认为最佳劫掠策略是虚张声势令“猎物”
既不能逃逸且不战而降(李逊因此称海盗为“和平爱好者”
?
),换句话说,扯起骷髅旗是实用、狡猾的理性商业行为!
与一般人认为这是会赶跑“猎物”
非理sex行为完全不同。
为了“鼓励”
商船“落帆献金”
,海盗还对不肯投降的商船船长施以酷刑,真正落实“抗拒从严”
,并安排在多个海港释放海员,以便让其在各地散播“宣扬盗威”
,以收杀鸡儆猴作用。
李逊的书和《海盗史》及2007年重印1932年的《海上劫掠史》(P.
Gosse:TheHistoryofPirnacy,Dover),对海盗如何残暴地对拒降船长用刑,均有令人怵目惊心的讲述和图像;有关海盗无人性的传说以至好莱坞电影中把海盗妖魔化,灵感便是从此而来。
另一方面,对于合作的商船船长和船员,海盗一律“投降从宽”
,而且给与物质奖励,目的亦是希望劫后余生的海员把海盗越货不杀人甚至伸出同情之手的事广泛传播。
显而易见,海盗既然“赏罚”
分明,日后遇海盗商船自动献金的机会便远大于负隅顽抗。
当然,海盗船是在发现目标“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