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的经济学(1/4)
彼德·李逊的《无影钩——神秘的海盗经济学》(P.
Lesson:TheInvisibleHook——TheHiddenEconomicsofPirates),是本可读性很高的“奇书”
。
未谈其内容之前,先看看作者耍的花样。
在书前的“献词页”
,一般都是作者写些对家长、师友和配偶表示敬意或谢意之词,李逊别出心裁,用为向女友求婚:“安妮亚,我爱你;你愿意嫁我吗?”
他为此特别安排出版社把第一本书送给安妮亚,据3月29日《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weekly.
com)的消息,她大受感动、心花怒放,当场答应婚事……很明显,这条花边新闻,多少起了促销作用。
在“献词页”
之后的空页(笔者不知是否有“专有名词”
),作者通常会写一些对书的内容有提纲挈要作用的“佳言隽语”
,笔者对此有浏览而无“深究”
的习惯,然而,李逊引森穆·嘉思爵士(SirSamuelGarth,1661-1719;医生、政客、诗人)的两句诗,引起笔者莫大兴趣:“LittleVillainsoft’submittoFate,ThatGreatOnesmayenjoytheWorldinState.”
其意大堪寻味,这不正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吗?
庄子《胠箧》(意为割开皮包)中有“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之句,早已成为“日常用语”
,英国(苏格兰)汉学家雅理各(JamesLegge,1815-1897)把之翻译成浅白易懂的“白话文”
:“Hereisonewhostealsahook(forhisgirdle)─heisputtodeathforit;
Hereisanotherwhostealsastate-hebecomesitsprince.”
(按钩指腰束的环钩。
)不过,还是嘉思两句诗较古雅传神。
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和嘉思相去近两千年,他们愤世嫉俗的想法这么相近,实在难得。
李逊引森穆这两句诗,料意在体现他写本书的目的在改变世人对海盗为残暴不仁、杀人不眨眼乌合之众的印象。
事实上是,十七至十八世纪(指1670至1730年的海盗黄金期)的海盗虽然“越货”
却不滥杀无辜,盗众约法三章,船上管理井然,而且领导层在民主制度即一盗一票的制度下产生(他们还有否决权!
),有学者因之称海盗船为“海上浮动共和国”
(见拙文“男盗女娼各有其道”
,载《无轨列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1月,157-167页),笔者这篇旧作所据的材料,部分便是间接来自李逊发表于芝大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报》的论文《无政府主义——从法学与经济学看海盗组织》,而此论文成为本书第二及第三章的主要内容。
李逊在本书“序言”
中特别感谢以《怪诞经济学》一书为读者熟悉的利维德。
作为该学报主编,利维德破例发表李逊这篇没有计量程序的论文,令以本文为学界注目的李逊感激不已。
刚传来消息,李逊已应利维德之邀到芝加哥大学他主持的加利·贝加研究所当一年访问院士,看来他已成为利维德的Protege。
李逊生于1979年,2005年前得博士学位后在母校佐治·梅逊大学任助教,仅两年便升为正教授并获BB&T讲座衔,可见他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且有极佳的人际关系网。
BB&T为美国地域性银行,2006年拨款二十五万(美元,下同)成立基金“赞助宣扬资本主义精神特别是兰德(AynRand)客观主义哲学教职”
,以基金的规模,“讲座教授”
每年所得无多,不过,获其赞助的学者有此足以炫人耳目的名衔——对不知内情的人,功效尤大——正是授受双方皆大欢喜的安排。
每逢这种“本小利大”
的设计(据郑树森教授相告,以八十年代的加州大学为例,这类讲座的“起码消费”
是五十万,即企业或个人捐出这笔款项才有“命名权”
),笔者第一个反应是,此必为犹太人想出的妙法!
BB&T是否犹太人的事业,笔者不想追查;无论如何,三十岁的李逊便得此殊荣,当有助其在象牙塔内外的发展。
也许因为有宣扬资本主义的责任,李逊以亚当·斯密(同时配以一幅常见的侧面半身相)“无形之手”
名海盗的“常规武器”
铁钩。
在第一章,他开宗明义地写道,根据斯密在《原富》中揭示的学说,大部分人都有利己心,而他们从分工合作中获得最大利益;至于公益与私利,好像由一只“无形之手”
所引导,走向和谐与一致。
对于“地下世界”
的犯罪集团而言,其成员的非法活动固然受牟取私利所诱发,分工合作亦是获得最大利益的不二途径。
李逊指“一人海盗”
无大作为,组织起来才能成“大业”
,而促使这些海贼(Seadog)分工合作进行抢掠的正是“无形之手”
。
不过,李逊认为“无形的钩”
和“无形之手”
是有所不同,分别主要在“无形之手”
令营营役役的大多数追求利润之余,还会不断设法改良产品及服务质量,同时还得压低价格,种种作为莫不是为了避免在竞争激烈中被淘汰,而最终令全人类受惠;然而,海盗虽然亦在“无形之手”
引导下凭“分工合作”
壮大,但其无法创造财富或提高生产力,因此对社会无益。
好莱坞电影令观众对海盗留下恶劣印象,比如不少人认为他们是一群非理性艰银掳掠杀人越货的暴徒。
其实海盗虽非正人君子,却非常理性,他们不但受物质诱因的引导,在抢掠前大都做过成本效益评估,当政府针对性立法和增强海军力量令他们处处受制时,海盗并非贸贸然和当局对着干,而是想出回避风险的办法;海盗夺得“赃物”
后作公平分配,目的在提高工作诱因、鼓舞士气(一如商业机构的花红或佣金),令他们不顾安危大肆抢掠之外,还会广布眼线寻找确定下一个目标猎物。
李逊认为海盗活动绝对可用“理性选择理论”
作出解释,体现了经济学家认为天下事无论大、小、公、私都可用经济学作出合理解释的自信与傲慢——所谓经济帝国的主义(EconomicImperialism)是也——不过,李逊如此应用经济学,难免被讥滥用,哈佛经济学教授格拉沙(E.
Glaeser)6月30日在《纽约时报》有关本书的简评中,便称海盗经济学为“哎吔经济学”
(Aaaargh-onomics)!
英文对“海上歹徒”
的分类似乎比中文精细,常见的词便有①Pirate(泛指海盗),②Buccaneer(西印度海盗),③Privateer(武装商船,可称兼职海盗)和④Corsair(北非海盗),这四个单词,笔者所见三两本英汉字典有的加上一点说明加以区分,唯通译是“海盗”
。
事实上,他们大有分别——①是一般骑劫商船的海贼(原意为“海上旅行者”
)。
②是①的同义词,其得名是因在现今海地一带活动的法国猎人被土著“同化”
,习惯以木架熏兽肉,散居加勒比一带印第安人的阿拉瓦克(Arawak)语称此熏架为Buccan,法文化为boucanier,英文化便是buccaneer(这些业余海盗在甲板上熏肉,因以为名)。
上述是维基的解释,李逊说来更引人入胜。
原来在十七世纪上半叶,于今之海地(当年称Hispaniola)狩猎为生的法国人,副业是打劫途经海地海域的商船,1630年,这批猎人移居附近现代地图上已不见其名的小岛Tortuga,大概是岛上“物产丰富”
,在此海域活动的各式“暴民”
相继来此觅食、发财。
此“岛国”
其时为西班牙占有(当年并不称殖民地),各帮人马“抢食”
争夺地盘令岛上乌烟瘴气、秩序无存,西班牙总督为了“社会安宁”
,遂采取釜底抽薪法,派军队把岛上的野生动物赶尽杀绝。
总督本意是迫使这些“无以为生”
的“非法移民”
移居他处“谋食”
,可是,这班乌合之众已有新猎物——西班牙商船,Buccaneer顺理成章成为海盗的同义词。
令人意外的是,比西班牙人有谋略的英国人,其时正与西班牙人争夺牙买加“所有权”
,英军见buccaneer“骁勇善战”
,遂以名、利为饵,将其收为己用并赋予保卫牙买加的重任;由于buccaneer掠夺来往祖家和美洲盛载黄金食粮香料的西班牙商船,早是西班牙政府决意歼灭的匪帮,这等于说他们是西班牙海军的“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