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煤炭的开发利用(3/5)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鑛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52]。
这首诗揭示了北宋冶铁手工业与煤炭的依存关系。
徐州是北宋重要的产铁地之一,“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
。
“地既产精铁,而民皆善锻”
[53]。
但木柴燃料的危机,它也未能幸免而同样奄奄一息。
后苏轼派人在本州白土镇找到了煤,才给徐州恢复了生机,带来“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的欣欣景象,给冶铁业开创出了一个“烁玉流金见精悍”
的崭新局而。
造出的兵器也比以往的锋利。
由于有了煤炭,此后几年,徐州岁制的诸般兵器、上供简铁“数目浩瀚”
。
而且新“置徐州宝丰监,岁铸钱三十万缗”
[54]。
煤炭确实把徐州的铁冶技术和生产能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手工业生产用煤 北京钢铁学院曾对出土的宋代生铁实物作过化验分析,其鉴定为“生铁普遍含硫较高,一般较汉代高四至五倍,个别则有含硫高达1%。
除个别的可能是用特殊的高硫矿而外,多数则可能是用煤冶炼”
[55]而由于煤炭(不包含焦炭)自身含硫所致。
科学鉴定已表明宋代的生铁多由煤炭炼成,这在文献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先看北宋的河东路(约当今日我国煤炭基地之一的山西省大部分地区,煤田遍布该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县),仁宗时,因西北用兵,曾在该路晋、泽、石三州及威胜军等地就地利用铁、煤资源铸造大、小铁钱,以助陕西军费[56]。
于是引起民间私铸,河东货币一时大乱。
当时知泽州李昭遘说:“河东民烧石炭,家有橐冶之具,盗铸者莫可诘”
[57]。
因为河东民间私铸铁钱也是用煤炭。
当时知太原府韩绛说:“本路铁矿、石炭足以鼓铸公钱”
[58]。
而且从李昭遘说的“民冒山险输矿炭、苦其役”
[59]的情况来看,铸钱的煤炭往往是以赋役形式取自老百姓。
熙宁八年,神宗皇帝一次就诏令“河东铸钱七十万缗外,增铸小钱三十万缗”
[60]。
可见此地煤、铁产量之多。
也才会造就了一批“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
[61]的人。
如果没有广泛的社会消费,河东是不可能出现这样一批以煤炭为生计的人的。
河东铸钱是用煤炭,而炼铁及其它铁器制造业也离不开煤炭。
在宋代许多谈及河东冶铁的文献中,每每是“铁、炭”
并提。
如“河东铁、炭最盛”
[62],这表明河东冶铁业已和煤炭结成了不解之缘。
地处我国淮北煤田带上的徐州,其冶铁、兵器制造业依靠煤炭的发现才被救活,并得到发展,见前引《石炭诗》。
再看煤炭储藏量最丰富的华北地区。
河北路的磁、相二州是宋朝的主要产铁地之一。
宋初就在此各设务、监[63]。
沈括言:“今河北磁、邢之地,铁与土半”
[64]。
据《宋会要》所载,磁州武安县固镇冶务,年产铁一,八一四,二六一斤,元丰元年,年产达一,九七一,○○一斤[65],占同年宋代铁产总量五,五○一,○九七斤[66]的35.
8%强。
足见磁州铁矿资源之雄富。
熙宁八年,沈括察访河北,“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
[67]。
这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百炼钢”
,其独特的锤炼工艺因沈括之记才名垂青史,这也是与磁、相二州地处我国重要煤田地带有关。
二十多年前,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在原属宋代相州治内的鹤壁市[68]发掘了一个宋代的大型煤矿,矿井口直径二点五米,井深四十六米,其中较长的四条开凿巷道总长五百多米,井下还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开采规模与今天鹤壁市中新煤矿开采范围差不多[69]。
以古代的标准来衡量,其开采规模之大、产量之多是可以想见的。
而这一重大考古成果也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人们要问这个大型古煤矿当时是以什么形式来,经营?
其产品是否进入市场?
与它相适应的消费市场范围有多大?
是否用作手工业的燃料?
哪些手工行业在使用煤?
等等。
这里,本文初步探讨其中的某些向题。
据《宋会要》天圣四年十月二十七日记载:“陕州西路转运使杜詹言:欲乞指挥磁、相等州所出石炭,今后除官中支卖外,许令民间任便收买贩易。
从之”
[70]。
可见,磁、相州煤炭的买卖权在天圣四年以前是由政府垄断的。
此后,经人所请才许民间收买贩易。
如果没有一个较大的消费力量在刺激,相州鹤壁古煤矿这样大的开采规摸是不可能形成的。
一定的生产规模是与一定的消费市场相适应的。
这个消费刺激就是来自本区磁、相二州发达的冶铁手工业。
正如前文已见,磁、相二州是北宋的主要铁产地之一,相州是宋初的四大铁监之一[71],而紧连相州之磁州,仅其武安县固镇冶务一处年近二百万斤的铁产数,就占了北宋生铁年总产量的1/3强。
在古代,这样小的地方生产出这样高的铁产量,只有利用本地便利的煤炭资源为动力才能办到。
关于磁、相州以煤炼铁的生产情况,从该地的造船业用煤情况中也能见其一斑。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京西转运使杨峤言,澶州浮桥用船四十九只……。
请自秦陇同州伐木,磁、相州取铁及石炭就本州造船。
从之”
[72]。
再从此后十年,即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徙相州造船务于天雄军”
[73]之记载来看,景祐年以前,磁、相州不仅已有造船手工业,而且是使用煤炭冶制船只所需之铁钉、铁锚、铁链等铁器。
这说明木船制造业也是用煤炼制量不甚多之铁器,由此可见,整个磁、相州最为发达的冶铁业、制造兵器的都作院(如前述磁州锻坊。
相州都作院一次就能造箭33万枝[74]。
)必然要以煤炭为其生产资源,因为“河北难得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