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浅谈海岸炮与水面舰艇的对抗(转载)(3/5)

如下图,现存厦门的胡里山炮台的德制克虏伯M-1891式280mm海岸炮,就是一种专业的后膛装填线膛式海岸炮

胡里山炮台近景

02671102Img214276418.jpg(21.95KB)

2009-1-806:18PM

胡里山炮台炮堡内的克虏伯M1891式280mm海岸炮

1697572006531201129713.jpg(49.47KB)

2009-1-806:18PM

当然,也有将非专业的地炮改进炮架后安置到炮堡内用作海岸炮的,比如下图的海峡对岸的一座炮堡,安置有一门去掉轮式炮架的M-59“长脚汤姆”155mm加农炮,由于炮架已固定在混凝土基座上,所以具备了广角射击能力。(8轮炮架时肯定不行)

炮堡内固定在混凝土基座上的M-59“长脚汤姆”

266149271_56b2d49808.jpg(28.45KB)

2009-1-806:23PM

8轮炮架的M-59“长脚汤姆”模型

M-591.jpg(22.88KB)

2009-1-806:23PM

由于炮堡往往修筑的非常坚固,能够很大程度上抗住大部分敌舰射弹的直接命中,且炮手是处在炮堡内操炮,所以也减少了敌舰射弹破片对炮手的杀伤造成的战斗减员,故而炮堡化的海岸炮生存能力较强!

炮堡内的海岸炮,还是水平供弹,不过由于炮堡的防护性在起作用,可以将大量待发弹存放在炮堡内,这样可保证持久炮战对射时彈藥的供应速度。

另外,由于炮堡作为掩体工事,有了电力供应,所以在大口径炮的弹丸装填方面,具备采用电动机械助力的可能,若采用这种措施,则可保证这些大口径海岸炮的射速基本与封闭炮塔化的大口径舰炮看齐!

在对目标的观瞄方面,由于炮堡具有较强的防护性,所以炮堡化的海岸炮倒是可以布置成直接无遮蔽的面向海岸线,以炮堡自身的观瞄设备来观测敌舰从而进行射击,如此炮堡化海岸炮便可以低平直射火力来射击敌舰的垂直装甲部分,一般认为,直射火力在命中率上是要高于间瞄曲射火力的。

所以炮堡化的海岸炮以直瞄火力射击敌舰的话,命中率将大大增强。

【三】露天固定式海岸炮

顾名思义,这类海岸炮为露天布置炮位,顶部无遮蔽,且为固定化的专业海岸炮。

应该说,海岸炮家族中,此类的比例是最大的。早期海岸炮几乎全为露天布置,只是到了后来,才为其构筑了炮堡等加固掩体。

如图,此为挪威奥斯陆峡湾中的小岛上部署的德制克虏伯280mm海岸炮,其身管与厦门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M1891式同型,但显然炮架经过了改进,还增设了一面巨大的防盾。

1940年的“威赛演习”

行动中,德国海军倾巢出动,兵分五路,搭载登陆官兵扑向挪威的五处重要目标,其中第一战术群的目标正是奥斯陆,德军的“布吕歇尔”

号重巡洋舰正是毁于该炮之手!

当时挪威岸防部队在奥斯陆峡湾航道中线处的小岛上部署了三门该型海岸炮,挪威岸防炮兵多发命中“布吕歇尔”

号,同时岸防布置的460mm鱼雷应声入水,一举击沉“布吕歇尔”

号。

1476414733_14267845.jpg(53.28KB)

2009-1-806:23PM

从图上看,该炮还是采用重力式制退的设计:身管连同附带高低机的炮架与炮座是滑动连接,诸位请注意炮座上两条向后略微上扬的轨道。

火炮发射后,后座效应推着炮架沿着两条炮架滑动轨道往后运动,由于炮架滑动轨道是前低后高,炮架其实是将动能转化成势能,由此起到制退作用。

接着炮架又在重力作用下滑下复位,重新装填。

这种制退效率是不高的,可能正是受火炮制退复位的影响,某期《兵器知识》上曾报导克虏伯M1891式280mm海岸炮的射速其实为三分钟一发........

考虑到笨拙的制退方式以及280mm弹丸须以炮座上的“神仙葫芦”

吊杆进行搬送装填,胡子认为这个射速应该还是可信的。

图上可以见到炮座上的吊杆(缺了葫芦滑轮组)

海岸炮露天布置,可充分发挥其广角水平射角调节的优势,具有开阔的射界。不过,由于露天布置,对炮位的防护是个难题。由于此类露天布置的海岸炮,后来其炮位布置,引入了“炮坑”的设计理念!

“炮坑”,即海岸炮的基座低于周围地面,形成相对地表呈下陷状态的一个坑。

如图,旅顺电岩炮台的沙俄奥普霍夫M1895式254mm海岸炮,可见其炮位是安置在一处低于周边地表的坑内的。

5089760_973317.jpg(15.8KB)

2009-1-806:23PM

炮坑的设计,使得海岸炮的轮廓大部分隐蔽在地表之下,起到遮蔽敌舰视线的作用。

此外,炮坑对于露天操炮的炮手来说,也是一层防护手段!

这个道理就好比陆战上的壕沟,步兵躲在壕沟里,敌方炮弹射来,砸在地表,其爆冲效应和弹片都是在地表起作用,而伏于壕沟之中的步兵则免受敌方炮弹的伤害。

用在海岸炮上也是同理,敌舰射弹袭来,砸在炮坑外的地表上,弹片都是在炮手的头顶上飞过,除非敌舰将炮弹射在炮坑中,方能对外露的炮手构成威胁。

当然,炮坑深度,不可能过高,毕竟设计者还是考虑到海岸炮低平弹道直瞄射击时炮口不至受炮坑深度所影响。

露天布置的固定式海岸炮里,还有一些是带有半封闭的炮塔的,但由于其供弹方式依然是水平供弹的路线,其炮塔并非大型水面主战舰艇所采用的垂直供弹路线的全封闭炮塔,所以胡子这里以让将这类炮归入为露天布置的海岸炮范畴。

如图,当年苏军遗留在东北境内的180mm海岸炮

untitled1.JPG(146.83KB)

2009-1-806:40PM

此炮的身管与TM-1-180型铁道炮的身管同型,也与“基洛夫”

级巡洋舰的主炮身管同型。

图上可见,此海岸炮带有一个不大的炮塔,但其直径不大的炮塔座圈表明其并非在炮塔下设计有彈藥库而采用垂直供弹路线的那类炮塔,而且这不大的炮塔容积也揭示了其内部不可能大量存放待发弹。

这种海岸炮的供弹,依然是靠水平路线传递,以彈藥推车(180MM弹丸重量近100公斤,人力搬运及其费力,应该是推车搬运弹丸,而且胡子也见过苏军彈藥推车搬运大口径弹丸的图,不过二战时日军普遍以四名炮手用两根木棍抬着203mm弹丸进行装填,可苦了身材瘦小的东瀛民族啊........

)从炮塔附近的彈藥存放区向炮塔内送弹。

所以其射击火力持久性与射速,均难以与垂直供弹方式的舰炮相比(二战时180mm及以上等级口径的舰炮,均为炮塔下垂直供弹)。

不过其紧凑化的装甲炮塔的存在,倒是在既保证海岸炮射界又要保证海岸炮的防护这两者之间求得一个不大不小的平衡。

露天的这类海岸炮塔,拥有炮堡内的海岸炮所没有的全向环射能力,而紧凑的炮塔设计又保证了其内操炮的炮手的安全,并且对火炮的高低机、炮闩等薄弱部分提供了防护,这点要比裸露在炮坑内的那些炮架式的海岸炮要好的多。

当然,将海岸炮炮塔化设计与炮坑设计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则能对海岸炮提供更好的防护力度!

如图,依然是苏军180mm海岸炮,图上这尊炮,也是紧凑化的炮塔式设计,并且其炮塔是设在炮坑内的。

MO_1_180pic1.jpg(154.5KB)

2009-1-806:26PM

露天炮坑式布置的海岸炮,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分支————地井炮!

这种炮的起源原本是一种后座制退方式,此类火炮采用的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摇摆炮架后座制退方式,胡子简单说一下吧:该类火炮的身管所连接的炮架与炮座是铰接式布置,火炮击发后,后座效应推着火炮身管往后运动,由于炮架与炮座是铰接的可以转动,且在炮架与炮座之间还设有阻尼机构,所以炮架带着身管便会顺着与炮座的铰链往下运动,同时压缩阻尼机构,起到后座制退效果。

由于这样的炮架设计高度较高,故而设计者为其设计了一个深度较大的炮坑,由于“井”

比“坑”

深,故而得名“地井炮”



早期前装地井炮

djp_ht9.jpg(24.84KB)

2009-1-806:26PM

早期后装地井炮,其炮口处有炮箍,应为阿姆斯特朗式

djp.gif(43.35KB)

2009-1-806:26PM

地井炮每次击发后,后座效应会推着炮架降下来,此时正好进行再装填作业,然后再用机械力将炮架升上去,重新击发。

地井炮的这种特点,正好符合了海岸炮的隐蔽性要求,其只有在击发时才露出地井,平时都是伏于地井之下的,敌舰视线不易观察到。

而且由于地井炮在降下去后,敌舰对其缺乏有效的辨识特征,故而敌舰舰炮的目标指向也存在非连续性(假定此时敌舰也处于运动中,所以舰炮炮塔须不时调整射向)。

而且深深的地井也对炮手和海岸炮炮架提供了有利的防护,敌舰预摧毁地井炮,须将炮弹射在地井之中方可。

这对于敌舰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过,由于地井炮的此种后座制退方式,直接限制了其射速,尤其是炮架降下来后,预升上去,须借助齿轮传动等机械力,费时费力。

不过,后期的地井炮,其阻尼方式采用了液压技术,炮架下降时压缩液压阻尼筒,炮架下降平稳后炮手将液压阻尼筒进行制动,待完成彈藥装填后再松开,蓄力的液压阻尼筒则反作用将炮架再推上去完成复位。

下为图示: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