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浅谈海岸炮与水面舰艇的对抗(转载)(2/5)

此外,对于无法直接人工搬送装填的大口径弹丸,地炮类客串的海岸炮是由纯人力无外源的滑轮组吊来搬送入膛;而相同口径的舰炮的话,则是靠电力驱动的一系列辅助机械来完成搬送弹丸入膛的动作。

所以,在射速上进行比较的话,地炮客串来的海岸炮持续射速是远不如舰炮的.......

这点非常的不利!

炮击命中目标讲究的是概率,在概率相等的条件下,谁发射的弹丸多,谁就能更多命中对手。

由于这类海岸炮缺乏有效的防护,皆为露天布置,顶多构筑一圈沙土堆积的胸墙,在恶劣的战场条件下,敌弹破片对暴露在外的炮手的威胁将造成炮位人手的不足(敌舰射来的近失弹即使爆冲后效对炮位构不成威胁,但其弹片却能对血肉之躯的炮手形成伤害)。

而舰炮多数安置在封闭化的炮塔内,至少炮架上设有防盾,对炮手的保护力度无疑大大高于这些野战地炮类海岸炮。

(一)乙————铁道炮客串海岸炮

海岸炮追求大口径,而陆上的铁道炮正是列入大口径地炮范畴,所以将铁道炮部署到濒海地区去执行对舰射击的任务,不是没有人考虑过.........

问题来了,大口径的铁道炮都是采用箱体结构,狭长的炮车车厢上“夹”

着一根细长的身管,其射界只能在法线方向左右微调。

而敌舰是活动目标,对舰射击要求火炮拥有较大的水平射界。

因此,铁道炮不想点辙,是无法有效进行对舰射击的,毕竟敌舰不可能永远处在铁道炮那极小的射界里等着挨炮击........

铁道炮传统的大范围射界调节,是通过铺设弧形轨道来实现的。

但毫无疑问,这种办法调节炮管的指向费时费力,还不精确,且不实时,只能用于炮击陆上区域性目标或大型固定点目标,根本不能做到对舰射击所要求的实时调节火炮身管指向........

铁路场站里,在铁轨上对车厢进行转向,是通过铁路转台来实现的。

二战时,德国人正是受此启发,搞了个“福格勒”

转台。

这是一种加长型的大型轨道转台,装配在轨道上,上面带有马达,顶着个一段可以360度旋转的敷设了轨道的转台。

将铁道炮的炮车车厢拖上这个转台,与前后车厢脱钩后,“福格勒”

转台就可在马达的驱动下,让安置其上的炮车厢做360度射界调整。

由于马达是电驱动的,满足了对舰射击时身管指向调整的实时性要求,所以,安置在“福格勒”

转台上的大口径铁道炮车厢,理论上具备对舰射击的能力。

至于这个“福格勒”

转台.........

胡子多年前曾在一期《兵器》杂志上看到过,但这种冷门的设备,当真是可遇而不可求,胡子匆忙之下,根本找不到“福格勒”

转台的清晰图片来........

不过下图这台德军240mm“特奥多尔.

布鲁诺”

铁道炮的图,倒是存在一定的蹊跷.......

注意到没有?

图上这台炮车厢,底盘明显是垫高了的,车轮并不是直接架在轨道上,似乎是垫在一个箱盘上,再注意一下站在地面的那四个德国兵,左起第四个和第五个德国兵脚底下的东西,像是一块圆盘形的东西。

胡子窃以为,这应该正是“福格勒”

转台!

90ef5ed4e0f63f0eacf85033937d3fd9.jpg(20.76KB)

2009-1-806:06PM

皇天不负有心人啊!胡子终于找到“福格勒”转台的图了!

untitled3.JPG(39.09KB)

2009-1-806:06PM

untitled19.JPG(39.25KB)

2009-1-806:06PM

图上托着的,是280mm“库尔茨-布鲁诺”列车炮的炮车厢

不过,“福格勒”转台长度有限,对于240mm“特奥多尔.布鲁诺”和280mm“库尔茨-布鲁诺”这些炮车厢体较短的铁道炮型还堪用,但对于280mm的“重-布鲁诺”、“长-布鲁诺”、“新-布鲁诺”甚至更新式的K5E这类炮车厢前后架设在轨道车上的铁道炮型,则显得长度不够了........不得不另辟蹊径。

看一下这张图:

b2d35e078e1b2b256c98b4e52d704f37.jpg(31.27KB)

2009-1-806:09PM

这张图是胡子在本社区找到的,见到这张图后,胡子才恍然大悟!感情280mmK5E是通过铰接式厢体设计来实现射角调节的啊!由于280mmK5E是从280mm“布鲁诺”系列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所以胡子估计280mm“布鲁诺”系列也是采用这个办法来进行射角调节的。

不过,胡子认为,靠蒸汽机车来推拉T字横头的轨道车厢可能难以满足对舰射击对身管指向调整的实时性要求,毕竟蒸汽机车功率大,且启动制动费时费力。胡子倒是认为,应该在T字横头的轨道上,用一台“斯太尔”铁道车厢与炮车的轨道车厢相连接。

“斯太尔”轨道车厢如图:

4c44f093g575718ebd645.jpg(12.87KB)

2009-1-806:09PM

4c44f093g57572969b6d0.jpg(13.98KB)

2009-1-806:09PM

4c44f093g57572ab5173c.jpg(11.76KB)

2009-1-806:09PM

这种装甲铁道机动车厢,是在奥地利境内的斯太尔工厂建造的,装一台70千瓦风冷柴油机,电传动,主要是作为铁道巡逻车来使用。这种车厢,自身重量小,且功率较低,并且是电传动的,所以惯性小且启动制动较为便捷,满足了推拉T字横头的轨道车厢的要求。由于顶推或牵引速率缓而匀,理论上满足对舰射击时身管指向调节的实时性要求。所以,胡子认为,铁道炮这样的设计,理论上是可以用于对舰射击的。

此外,有一些口径相对较小的铁道炮,其炮架本身在轨道车上就可以完成360度环向调节,所以这类铁道炮位于濒海地区的铁道线上时,无需其他的车厢转向辅助设备就能实现广角射击。

如图,苏军二战时的TM-1-180型180mm铁道炮,该炮身管与同期“基洛夫”

级巡洋舰的舰炮身管同型,最大射程高达34公里,居然超过了列强同期的8吋(203mm)舰炮的射程,胡子窃以为苏联人很可能仗着这点才宁愿接受其弹丸重量不如列强203mm舰炮的事实。

这种180mm的身管被套在半封闭的炮塔上,安置在铁道平板车的正中,具有完全的360度环射能力,不过射击时须将铁道平板车上的助锄放下支撑在铁道两盘以利于射击平台的稳定。

博物馆中的TM-1-180铁道炮,铁道平板车两侧的助锄呈收起状态

100.jpg(44.71KB)

2009-1-806:15PM

射击状态下的TM-1-180铁道炮,注意其助锄已放下支起

TM-1-180.jpg(103.25KB)

2009-1-806:15PM

铁道炮大多体积庞大,目标明显,且炮兵也实难为这么大的东西去构筑环形胸墙类掩体,所以其隐蔽性较差。

相对于野战地炮类客串来的海岸炮,铁道炮更容易被敌舰所发现从而精确确定炮位而加以炮击。

所以胡子还是认为,铁道炮部署在濒海地区的铁路线上时,尽量不让炮车车厢部署在与海岸无遮蔽地形的铁道线上,而是应选择停放在铁道线与海岸线之间有诸如高地、土山或成片的建筑的区域内,这样有利于不被海面上的敌水面主战舰艇的视线直接观察到(敌舰放飞侦察机进行航空侦察与校射那就没辙了........

)虽然此时铁道炮也无法在本炮位以直接视线观测到海面上的敌舰,但胡子还是提倡在前沿布置的炮兵观测点的指引下对敌舰进行间瞄曲射!

原理胡子在上文已述,此处不再累述。

同理,敌舰若是确定了铁道炮的大致方位,对其进行舰炮射击的话,理论上敌舰射弹破坏了铁道炮的炮车车厢就算在此时间段内剥夺了该炮的战斗能力了,或者是弹片什么的将转台机构卡死也能造成铁道炮失去有效对海射击能力。

由于大口径的铁道炮其炮车车厢体积很大,这倒是降低了其对手的射弹命中率的要求........

双方对射面积命中率的原理同上文,胡子不再累述。

此外,铁道炮的炮手们还是以露天操作为主,敌舰射弹即使近失,掀不掉铁道炮本体,但其弹片也还是能杀伤外露的铁道炮炮手,造成战斗减员从而影响全炮的正常操作。

就双方的射速进行比较的话,铁道炮一方则较为不利........铁道炮也是采用水平供弹方式,虽然炮车车厢上有一定的待发弹存量,但由于存弹空间有限且铁道炮口径大弹丸体积大,故而待发弹存量不会大。

以280mm“库尔茨-布鲁诺”为例,炮车厢上有顶棚遮蔽的部分为炮车为280mm炮弹的待发弹存放区,很明显,这个区域放不了多少成套的280mm彈藥(弹丸与全装药药包)

untitled3.JPG(39.09KB)

2009-1-806:16PM

而同级别口径的舰炮,由于采用了炮塔下垂直供弹,且彈藥存量大,无疑就射击持久性而言,舰炮要占到上风。一旦炮车厢上的待发存弹射完,铁道炮不得不停止开火,并将炮车厢拖回主轨道与彈藥车厢对接进行彈藥补给........而此时的舰炮则因彈藥从炮塔下方源源不断的供应而继续开火!

就双方的射速对比来看,铁道炮的射速依然慢于舰炮,因为铁道炮的彈藥装填依然费时费力(搬送大口径弹丸还是依靠人力操作的“神仙葫芦”吊),不似舰炮彈藥装填那般因机械助力而节省时间。所以单位时间上,铁道炮射出的弹丸数量比不上对手,可能在持续的对射中压制不住对方(此时敌舰肯定已基本确定铁道炮炮位之所在,哪怕是“听声辨位”也能判断出来了,从而舰炮劈头盖脸的朝铁道炮炮位射来)

【二】堡垒化海岸炮

顾名思义,这类海岸炮,是安置在固定的炮堡内的,极大的提高了炮位的防护力度!

但炮堡由于其射口不可能360度全向设置,多数为不足90度角的一个范围,所以炮堡内的海岸炮,射界有一定的死角。不过,胡子认为,对于海岸炮而言,刻意追求360度全向射击能力并无多大意义,除非这门海岸炮的炮位是布设在海中的一隅小岛上.........

炮堡内的海岸炮,多数为专业的海岸炮,即固定式海岸炮,炮位一旦布设后,是长年不动的。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