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三章 不务正业的大总统(1/2)

第三百一十三章 不务正业的大总统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空气清新!

叶之魁为了表示自己对农事的重视,在农工商部的几名官员作陪下,带着杨度等几位侍从官,欣然前往北京大学农事试验场。

北京大学在叶之魁和民国政府的关注下,已经办成了一所综合性很强的大学,在各省所开办之学堂中,一直独领风骚。

学部大臣孙家鼐按照叶之魁“引进来,走出去”

的指示,由驻美留学生公使容闳牵线搭桥,与耶鲁大学结为秦晋之好!

不但派遣了大量的师生至耶鲁大学、旧金山大学等美国院校进修,还花重金聘请外国人来中国任教,以其能够赶上国外办学之脚步。

学科的设置是参照中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是耶鲁大学的体制,分门别类,力求与国际接轨。

不但有高等教育:四年制本科教育,三年制硕士教育,三年制博士教育;还有普通教育,开办附属中学:六年制小学堂,三年制初等中学堂,三年制高等中学堂。

高等教育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教育只是面向京津地区。

按照学部的统计,如今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办学热潮,最有名的就是北京大学,北洋公学(叶之魁岳父筹办的,也就是后世的天津大学。

)以及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

其中,许景澄任中文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

许景澄出使过欧洲各国,在众官员当中,思想算是比较开放的了。

而且他素有骨气,后世意大利窥视我浙江,向清政府租借三门湾,就是在许景澄的严词驳斥与海军将领的努力之下,最终让意大利退却,可惜却被慈禧杀于八国联军侵华之时。

丁韪良,美国***教长老会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62年,后世于1916年最终在北京去世,曾担任过京师同文馆的总教习。

创办了北京崇实中学(即现在的北京21中学)。

北京大学成立时,孙家鼐向叶之魁推荐此人担当西学总教习,叶之魁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民国的大学教育水平才相当于列强的中学水平,丁韪良来当教习总比那些官僚气息浓重的酸儒们要强。

不过一些风言风语还是不可遏止的被有心人炒作了起来,什么又要被洋人骑到头上了,中国的文明之种即将灭绝。

最终在北京大学开学那天,丁韪良当着全体中外来宾的面,向中国的圣人孔子鞠躬致意,此举才使得那些风言风语消失,而丁韪良也被一些***徒视为神的叛徒。

叶之魁既然来到了北京大学,当然是先要参观一番了,不久前刚得知消息的许景澄连忙放下手头工作,急急忙忙的迎了出来。

“许公!”

叶之魁一脸笑意的拱了拱手,行礼道。

“大总统您这是微服私访,打了老夫一个措手不及啊。”

许景澄打趣的说道。

叶之魁莞尔一笑,顺着许景澄的话说道:“有道是真金不怕火炼嘛,不过叶某今日也只是路经此地,前往农学试验场。”

两人边走边说,不多时便经过教学楼旁边,叶之魁眼尖,见其中一间教室内气氛尤为浓烈,学生分成几个小团体正在讨论什么,连教习也参与其中,甚至一些学生还和他争论起来。

中国的学生公认的是世界上最乖的学生,为何?

或许小学的时候调皮会踊跃提问发言,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大学的时候,提问释疑的已经寥寥无几,大多是拿着笔在下面沙沙的死记,学术气氛很是淡薄。

轻轻往里面一瞥,叶之魁心下好奇教习是谁,看到是蔡元培,这才露出一丝微笑来。

民国政府成立前,蔡元培是翰林院编修,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里面的人物大多都是进士出身。

像是李鸿章,李鸿藻,张之洞,徐世昌以及蔡元培等人都出自翰林院。

不过,叶之魁却不怎么待见这群人,翰林院不可避免的被撤销,翰林群体或加入国家智囊院,或被聘为大小学堂的教习,或到学部任职,或自谋出路。

当时叶之魁看到蔡元培的名字,就自作主张的将他调往北京大学任教,并且先让其去欧美国家进修考察了一年时间,估计如今刚回国没有多久。

因为他不久前刚向学部递了一份意见书,孙家鼐可是知道蔡元培是叶之魁钦点去国外考察之人,对他的意见书,虽不置可否,还是交给了叶之魁处理。

叶之魁看了之后,有些好笑,因为蔡元培竟然提议男女同校,想到自己不久前要求开办女校,都遇到了不小的麻烦,那里还会自寻苦吃,于是对蔡元培的意见书批上: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痛。

估计蔡元培看到叶之魁的批示后铁定会蛋痛。

叶之魁之所以不待见翰林院的翰林,是因为他们当中虽有一两位才德皆备之人,但是大多却缺失气节,患有政治软骨症。

遥想秦汉时期,皇帝据法统而南面称尊,君临华夏;士人倚道统而安身立命,承传文明。

皇帝可操利刃而生死、荣辱士人;士人可搦秃笔而臧否、褒贬君主。

皇帝授士人以官爵,士人扶君主以智力。

对士人之需求与对历史之敬畏的双重因素使得君主不敢过于骄纵,为所欲为;而士人亦可售才学于朝廷,待价而沽。

人主或为寻求智力支持而礼贤下士,如刘备之三请诸葛;或为不留千载骂名而强压怒火,如曹操之不斩弥衡。

士人或为保持自然天性而辞官高蹈,如陶潜之采菊东篱;或因注重享受生命而放浪形骸,如杜牧之江南落拓,由汉至唐,士人之地位虽有沉浮,但基本稳定,中华文化于稳定中走向昌盛。

遗憾的是随着君权的越来越集中,君臣关系从汉唐之坐而论道,经宋代之立而听命,发展为明清之跪而请旨,尊卑关系绝对而僵硬。

而清朝尤甚,有清一代,共罗织***160余起,终于使知识界形成了万马齐喑,上下失语的可悲局面。

探究清帝心灵深处,文化上以低制高带来的自卑感与人数上以少至多带来的恐惧感交织一处,致使他们终日惶惶,变态过敏。

他们倚重满蒙翰林尤其是满洲翰林,视为心腹,并通过他们带动、改造汉族翰林,使之最终几乎不知气节为何物,死心塌地甘当帝王之鹰犬。

其所作所为,不仅使明代时士大夫尚存留着的东林党之气节至清代已无从寻觅,乃至对近现代乃至当代不少知识分子的政治软骨症与气节缺失症的形成,亦负有不容推委的责任。

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终期一生都不敢造反,与此也不无关系。

甩了甩头,叶之魁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抛之脑后,好在翰林院还是出了一些人才的,看到自己倚重的蔡元培果然不负己望,叶之魁的心情也变得好了起来。

叶之魁这一站着不动不要紧,倒是急坏了旁边的许景澄。

他心里一咯噔,看着吵吵闹闹的教室,不由在心中暗骂蔡元培,蔡阿培啊蔡阿培,早就叫你行事教书不要太出格,这下好了吧,被大元帅逮了个正着。

许景澄尴尬一笑,对叶之魁说道:“蔡元培刚从国外回来,还不是很习惯国内的师生之道,让大元帅见笑了。”

叶之魁一愣,随即明白许景澄这是怕自己对蔡元培作风暗中不喜,为他开脱。

摇摇头,叶之魁说道:“许公何出此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甚好,甚好!”

这下轮到许景澄愕然了,转念一想,叶之魁是造反的出身,有些叛经离道,那是十分正常的。

叶之魁并没有惊动学堂里的师生,而是与许景澄悄然的离开。

聊得越多,叶之魁越觉得许景澄此人思想有些僵化,官僚气盛隆,也许他作为一名外交官员是合格的,但是充任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学总教习,还是稍逊一筹。

哎,在中国要找当官的,一抓一大把,但想找一两个正儿八经的科学家,却比登天还难,还是金钱开路,多从国外聘请一些人才吧,因为,这个时代是科学无国界的时代。

叶之魁心情稍微有些低落,一路沉默不语,不多时就与许景澄、杨度等人来到了农事试验场。

农事试验场较为偏僻,却十分巨大,良田十亩,其上种植着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金灿灿的果实,让叶之魁板着的脸终于松弛了下来。

今年是个丰收年啊。

许景澄暗自松了一口气,悄悄擦了擦额际的冷汗,伴君如伴虎啊,一路走来,他的心情也是随着叶之魁的脸色波荡起伏。

“大总统,试验场南北各设一处,北在此处,南在海南岛。

南北作物,尽皆收集,最终配选出优质高产的农作物来。”

许景澄在旁解释道。

叶之魁点点头,他其实看重的是南方那个,希望杂交水稻能够尽快被配选出来,奈何虽然他知道袁隆平这个人,却没有详细了解杂交水稻配选的过程,只是知道袁隆平经过反复试验,在海南找了一株野生雄花败育株,与一般的稻子配种,最后弄出了杂交水稻。

叶之魁扼腕叹息,暗恨自己学习不努力之下,只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让北京大学又在海南搞了一个农事试验场,并且要求他们四处搜寻野生不育稻,而且从东南亚各国引进不同种类的水稻,进行杂交试验,袁隆平以一个学校的力量,能够发现并且配种成功,叶之魁就不相信,以一个国家的力量会毫无希望。

“不错,自古民以食为天,田地有限,亩产量却在不断的摸索下不断增加,要是试验场能够加快这种速度,则是国家之福。”

叶之魁毫不掩饰自己对农事的看重。

“小心点,这颗小麦说不定价值万金啊。”

叶之魁左瞧瞧,右看看,甚至脱下鞋子来,光脚踩在微湿的田埂上,转过高粱地后,忽然看见小麦地里有三位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小心翼翼的围在一颗小麦旁边,一边轻声讨论,一边小心的记录着。

至于自己的到来,专注于小麦的那几位显然没有看见。

“众位,何事如此惊喜?”

叶之魁踮着脚尖,走了过去,忽然出声问道。

啊!

其中一位捧着小麦的汉子受此惊吓,手一抖,差点将小麦种子掉在地上。

“这位兄台,这可是我的宝贝啊,差点就给你弄没了。”

那汉子嗔怪的看了叶之魁一眼,施施然责怪道。

地上散落着大量的小麦,要是他这一捧掉下去,还真是不好再分开。

“你是?”

三名男子这才缓过神来,抬起头来,好奇的看着叶之魁,虽然觉得此人眼熟,但也没有料到他会是叶之魁。

叶之魁尴尬一笑,道歉道:“见兄台围在一起,还以为有甚怪事,好奇之下,有所惊吓,还望见谅。”

“无妨,无妨!”

为首那人还要再说,被叶之魁甩在身后的许景澄等人却及时出现。

“宪鬯,快见过大总统!”

许景澄隔老远,就伸长脖子叫道。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