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资料:三清】(不用看)(3/4)

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

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

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

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

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

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



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

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

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

,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

时的“无极状态”

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

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

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灵宝天尊(11张)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

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

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

原是“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

,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计其数。

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

据《云笈七签》引《洞真大洞真经》,灵宝天尊系“玉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



《灵宝略记》则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

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处受经法以後,即辅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阙,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侍卫。

万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图。

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

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

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

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

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

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

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

民间于夏至日之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道德天尊(8张)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

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

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

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

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

相等同。

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

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

……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

……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

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

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

……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

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预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

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

,“不得辄立异姓。

……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



因此,天宝年间,玄宗最后为他上“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尊号。

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编辑本段一气化三清 “一气化三清”

最早出自许仲琳著的《封神演义》,写的是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斗法时,太上老君用一气化出三个法身的故事。

道教三清原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全称为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简称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最早祟奉的至尊之神,或说化身老子,后因出现“一气化三清”

之说,由一尊神变为三尊神,以太上老君列三清第三位神。

老子者,老君也。

《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

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

"老君修得气分身,一体玄功各扬名;

同拜鸿钧修道德,原是一气化三清!"

既然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

这三位天神实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

故后世有”

一气化三清“之说,表明”

气“是构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

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

所构成。

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

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

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气”

是直接源自根宗.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