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碧血剑(94)(2/3)
说着跃下马鞍,把坐骑的马缰交给了他。
袁承志连忙拜谢。
李自成走上城头,眼望城外,但见成千成万部将士卒正从各处城门入城,当此之时,不由得志得意满。
闯军见到大王,四下里欢声雷动。
李自成从箭袋里取出三枝箭来,扳下了箭簇,弯弓搭箭,将三箭射下城去,大声说道:“众将官兵士听着,入城之后,有人妄自杀伤百姓、奸淫掳掠的,一概斩首,决不宽容!”
城下十余万兵将齐声大呼:“遵奉大王号令!
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袁承志仰望李自成神威凛凛的模样,心下钦佩之极,忍不住也高声大叫:“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自成下得城头,换了一匹马,在众人拥卫下走向承天门。
他转头对袁承志笑道:“你是承父之志,此后要助我抗御满洲鞑子入侵。
我是承天!”
弯弓搭箭,飕的一声,羽箭飞出,正中“天”
字之下。
他膂力强劲,这一箭直插入城墙,众人又大声欢呼。
来到德胜门时,太监王德化率领了三百余名内监伏地迎接。
李自成投鞭大笑,对袁承志道:“你去年在陕西见到我时,可想到会有今日?”
袁承志道:“大王克成大业,天下百姓早都知道了。
只是万想不到会如此之快。”
李自成拊掌大笑。
忽有一人疾奔而来,向李自成报道:“大王,有个太监说,见到崇祯逃到煤山那边去了。”
李自成转头对袁承志道:“金蛇王兄弟,你快带人去拿来!”
袁承志道:“是!”
手一摆,率领了胡桂南等人驰向煤山。
那煤山只是个小丘,众人上得山来,只见大树下吊着两人,随风摇晃。
一人披发遮面,身穿白夹短蓝衣,玄色镶边,白绵绸背心,白r裤,左脚赤裸,右脚着了绫袜与红色方头鞋。
袁承志披开他头发一看,竟然便是崇祯皇帝。
他衣袋中藏着一张白纸,朱笔写着几行字道: “朕登极十七年,致敌入内地四次,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御笔。”
纸上血迹斑斑。
袁承志拿了这张血诏,颇感怅惘,二十年来大仇今日得报,本是喜事,但见仇人如此凄惨下场,不禁恻然久之,心想:“你话倒说得漂亮,什么勿伤百姓一人。
要是你早知爱惜百姓,不是逼得天下饥民无路可走,又怎会到今日这步田地。”
洪胜海道:“袁相公,那边吊死的是个太监。”
袁承志道:“这皇帝死时只有一个太监相陪,真叫做众叛亲离了。
把尸首抬了去,别让人侵侮。”
洪胜海应了。
袁承志驰回禀报。
这时李自成已进皇宫。
守门的闯军认得袁承志,引他进宫。
只见李自成坐在龙椅之上,身旁站着十几名部将从官,一个衣冠不整的少年站在殿下。
李自成见袁承志进来,叫道:“好!
皇帝呢,带他上来吧。”
袁承志道:“崇祯自缢死了。
在煤山一棵大树上吊死了。”
李自成一呆,接过崇祯的遗诏观看。
旁立的少年忽然伏地大哭,几乎昏厥了过去。
李自成道:“那是太子!”
承志扶了他起来。
李自成问道:“你家为什么会失天下,你知道么?”
太子哭道:“只因误用奸臣温体仁、周延儒等人。”
李自成笑道:“原来小小孩童,倒也明白。”
正色道:“我跟你说,你父皇又胡涂又忍心,害得天下百姓好苦。
你父皇今日吊死,固然很惨,但他在位十七年,天下百姓给逼得吊死的又不知有几千几万人,那可更惨得多了。”
太子俯首不语,过了一会道:“那你快杀我吧。”
承志见他倔强,不禁为他耽心。
李自成道:“你还是孩子,并没犯罪,我那会乱杀人。”
太子道:“那么我求你几件事。”
李自成道:“你说来听听。”
太子道:“求你不要惊动我祖宗陵墓,好好葬我父皇母后。”
李自成道:“当然,那何必要你求我?”
太子道:“还求你别杀百姓。”
李自成呵呵大笑,道:“孩子不懂事。
我就是老百姓!
是我们百姓攻破你的京城,你懂了么?”
太子道:“那么你是不杀百姓的了?”
李自成倏地解开自己上身衣服,只见他胸前肩头斑斑驳驳,都是鞭笞的伤痕,众人不禁骇然。
李自成道:“我本是好好的百姓,给贪官污吏这一顿打,才忍无可忍,起来造反。
哼,你父子俩假仁假义,说什么爱惜百姓。
我军中上上下下,那一个不吃过你们的苦头?”
太子默然低头。
李自成穿回衣服,道:“你下去吧。
念你是先皇的太子,我封你一个王,让你知道我们老百姓不念旧恶。
封你什么王?
嗯,你父亲把江山送在我手里,就封你为宋王吧。”
太监曹化淳站在一旁,说道:“快向陛下磕头谢恩。”
太子怒目而视,忽地回手一掌,啪的一声,曹化淳面颊上登时起了五个手指印。
李自成哈哈大笑,道:“好,这等不忠不义的奸贼,打得好。
来呀,带下去砍了!”
曹化淳吓得脸如土色,咕咚一声,跪在地下连磕响头,额角上血都碰了出来。
李自成一脚把他踢了个筋斗,喝道:“滚出去,以后你再敢见我的面,把你剐了!”
太子随后昂首走出。
李自成对袁承志道:“这小子倒倔强。
我喜欢有骨气的孩子。”
袁承志应道:“是。”
丞相牛金星道:“主上大事已定。
明朝人心尽失,但死灰复燃,却也不可不防。
这孩子十分倔强,决不肯归顺圣朝,只怕有人会借用他的名头作乱。
不如除了,以免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