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神雕侠侣(207)(2/2)
董仲舒更将阴阳之说用之于人事,尊阳贬阴,用以尊君贬臣、重男轻女。
董仲舒《繁露·基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
父为阳,子为阴。
夫为阳,妻为阴。”
儒家强调人伦之中,以三伦为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儒家为了维持宗法社会中礼教的架构,将阴阳作了便利的解释。
董仲舒之学在西汉大盛,《易传》中九阳六阴的代号更为人用作表示重阳轻阴,其实《易传》本身,也未必认为九比六更重要。
在世界各民族中,数字大致上并无特殊意义,西方人说七字吉利,十三不祥,六六六是魔鬼,都是后世的迷信。
中国人、日本人不喜“四”
,因与“死”
同音,也非古俗。
当代广东人喜“八”
,因音近“发”
,最近上海人认为“4”
字吉利,因在简谱中为do、re、mi、fa之fa,即“发”
,表示发达、发财。
卜占本来以龟甲、牛骨为工具,但甲骨卜占不易,后来改采简易的方法用筮草。
筮草常一五一十的来数,五与十这两个数字在术数家的说法中有了特殊意义。
《易传·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干凿度》云:“阳动而进,阴动而退。
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
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五音六律七变,由此作焉。
故大衍之数五十,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日十干者,五音也。
辰十二者,六律也。
星二十八者,七宿也。
凡五十所以大阂物而出之者也。
孔子曰:阳三阴四,住之正也。”
郑康成注云:“五象天之数,奇也;十象地之数,偶也。
合天地之数,乃谓之道。”
到宋朝,刘牧有所谓“河图”
,朱熹有所谓“洛书”
,都是一大堆数字。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说:“所谓象数之学,初视之似为一大堆迷信,然其用意,亦在于对于宇宙及其中各方面之事物,作一有系统的解释。”
到后来历法、方位、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金木水火土、宫商角征羽、政治吉凶、行军打仗、生辰八字、婚姻风水,无一而不与术数有关。
古人说到数字,远不如今人之精确。
《吕氏春秋·有始篇》谓:“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
地有九州,那是事实,天有九野,是那九种野?
就不详说了,这已接近于阴阳五行家的说法。
吾友台湾叶洪生兄有《论剑》一书之作,根据《易传》的说法而坚认“九阴真经”
之名不通,盖《易传》认为阳为九而阴为六,所以应改称“六阴真经”
,他说:“道家既无‘九阴’怪谈(佛家亦无)。”
其实宋人黄裳撰写“九阴真经”
,本为子虚乌有之事,而且他只研读道书,根本不理儒家所尊崇的《易经》,《易传》中之大部分当非孔子所作(郭沂先生主张《易传》中的一部分可能经孔子整理),可能是战国后期的儒门弟子(或非儒门弟子)所撰,虽内容甚佳,但黄裳先生自可以“我道不同”
,置之度外。
他硬要写《九阴真经》,别人恐亦无可奈何。
(你打得过他吗?
)吾友杨兴安兄在谈论拙作《月云》一文文末有注云:“台湾叶洪生在专着《论剑》中说:‘阳爻以九为老(至阳),阴爻以六为老(至阴)’,认为无‘九阴’。
友人严晓星查得道教类书中有《帝君九阴经》。
‘九阴’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
三国葛玄《道德经·序》有‘祸灭九阴,福生十方’之言。”
《易传》是儒家及阴阳家之学,认为阳重于阴,因此阳九阴六,至西汉儒家为了尊君、尊父、尊夫,更大大的重阳轻阴,出于政治及意识形态的需要,并无适当的哲学内容。
《九阴真经》是道家武学,主张柔能克刚,阴胜于阳,因此称为“九阴”
。
“降龙十八掌”
特重乾卦,因此为阳刚武学,与“九阴真经”
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