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903章 神雕侠侣(208)(1/2)

叶洪生兄研究近代武侠小说,功力深厚,惟将拙作小说中的胡思乱想,一本正经的考据一番(《九阴真经》讲的是武学,与阴阳八卦、老阴老阳的术数完全无关),未免近于“觉远大师风度”

了,作学问如此认真,令人佩服,只不过我的即兴空想并非学问。

杨兴安、严晓星二兄辛勤为此小问题查阅道藏,极感。

其实儒家、阴阳家在先秦均为诸子,《易传》混和儒、道、阴阳家诸说,阴阳家盛于齐东,喜浮夸虚妄,先秦学者称之为“齐东野语”

,未必能为一切学问之权威根据。

但阴阳家的术数理论,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

汉代经学主流是以阴阳家学说说经,王莽好符命,汉光武信纬谶,都有政治和宣传目的,宣传的宗旨是“主公应做皇帝”



后来古文家经学兴起,反对纬谶及阴阳家之言,但直到大学者扬雄,仍脱不了阴阳术数之说。

扬雄撰《太玄经》,总原理为“一玄”

,分而为三,共为“三方”

,又各分为三,共为“九州”

,又各分为三,共“二十七部”

,又各分为三,共“八十一家”

,结论说:“方州部家,三位疏成。

曰:陈其九九,以为数生,赞上群纲,乃综乎名,八十一首,岁事咸贞。”

太玄经的象数是“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共明;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

这些数字游戏,说来神秘得很,与方士神仙之道相通,到底有甚道理,谁也说不清楚,似乎对之不必太认真,正如冯友兰先生所云,是“一大堆迷信”



其实,我们把《易经》以及其中的《易传》当作是一种人生哲学以及宇宙观来阅读,可以见到很多深刻而有益的思想。

《易传》由于吸收了大量老庄以及田齐稷下的道家思想,表达了富于哲理的对人生、人事、事物发展的思想,很值得作为我们思考的依据。

例如,《易经》强调阴阳两种矛盾力量的互相冲突,就像辩证法中所说那样,阴阳两种相反力量不断的在发展、矛盾、激化、消长、转换。

辩证法认为一种力量压倒了另一种,出现了“否定”

的结果,又可以“否定的否定”



《易经》则认为阴盛阳消、或阳盛阴消只是部分的消长,一种力量增强了,另一种相反的力量相应减弱,而不必完全消灭。

中间有一个发展过程。

《易经》中有时一个卦阳多阴少,阳极多时阴完全没有了。

到阳发展到顶点时又可一变而出现阴。

所谓“亢龙有悔”

、“履霜坚冰至”

,都强调“物极必反”

,“相反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来临”

,有“自量变而质变”

的含义。

《易经》与《易传》强调“变动不居”

,“易经”

之“易”

,其中一义指的是“变易”

,“丰卦”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损卦”

:“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复卦”

:“复,亨,刚,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利有攸往’,刚长也。

复,其见天心乎?”

《易经》把“有往必有复,往复循环”

当作是天地的主要规律,人事也是如此。

《易传》中也发挥一些老子“柔弱胜刚强”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的道理。

但基本上是崇阳刚而贬阴柔。

《易经》与《易传》中教导人谦逊而不自满,不可贪心务得,所以“谦卦”

、“损卦”

都是好卦。

喜欢释《易》的人常说:最坏的“否卦”

比最好的“泰卦”

更好。

因为到了最坏的谷底之后,往后发展只能渐渐变好,到了好的顶点,往后只能走下坡,所谓“否极泰来”

,“泰极否来”

是也。

道家有“阳九”

、“阴九”

之说,都是指大灾难、大厄运,“阳九”

指大旱灾九年,“阴九”

指大水灾九年,平均数每八十年有一个大灾年。

曹植〈王仲宣诔〉:“会遭阳九,炎光中蒙”

,吊唁其丧。

钱谦益〈慈光寺〉诗:“呜呼,卅年来沧桑逼阳九。”

小说中用“九阳真经”

、“九阴真经”

是逆用其意,意谓武功本身之中,包含有重大灾难,必须谨慎使用。

我国古文辞中,确有“九阴”

、“九阳”

的名称,并不如叶君所云:“九阴不成立。”

其实所谓“九阴不成立”

,只是《易传》中不用“九阴”

这个术语而已。

黄裳钻研道藏,他的著作不必依据儒家“六经”

中的《易经》,即使重视《易经》,也不一定要重视战国时儒门弟子所私撰的《易传》,更加不必重视西汉董仲舒为了尊君、振三纲而强调《易传》中尊阳贬阴的不平衡观点。

王莽、汉光武搞符命、纬谶,是一种宣传“天命在我”

的政治行动,道家的武学著作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在我国古文辞中,“九阴”

表示阴气极盛,〈葛仙公道德经序〉:“祸厌九阴,福生十方”

意谓阴气极盛有祸,又指极北的幽冥之地;柳宗元〈天对〉文中云:“爰北其首,九阴极冥。”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