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70章 碧血剑(70)(1/2)

[69]袁崇焕〈南还别陈翼所总戎〉:“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

麋鹿还山便,麒麟绘合宜。

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其中“功高明主眷”

这一句,不免含有苦涩的意味。

天启绝不是明主,天下皆知,自己功高如此,结果却得了这样的“眷”

,这位“明主”

,真是“明”

得很了。

“翼所”

是明抗辽名将陈策的字,但据杨宝霖先生考据,陈策于天启元年在援沈阳之战中阵亡,所以此诗中的陈翼所当非陈策,而另有其人。

[70]袁崇焕〈天启六年六月初十日谢升荫疏〉中说:“且武人奔竞,少竖立便欲厚迁,稍不合辄思激去,要挟朝廷,开衅同类,令边疆始终不得一人之用,臣最疾之。

臣今日不自处于恬,何以消诸将之竞?

况臣原无富贵之心,又皇上所鉴也。”

对这个辞赏的奏章,朝廷的批答是:“奉圣旨:袁崇焕存城功高,加恩示酬,原不为过;乃三疏控辞,愈征克让。

还着遵旨祇承。

该部知道。”

[71]袁崇焕〈归庾岭〉:“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

忍说还山是?

难言出塞非。

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

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72]袁崇焕〈过诃林寺口占〉:“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祇树隔红尘。

如今着足空王地,多了从前学杀人。”

“空王”

是指释迦牟尼。

[73]陈子壮:“曾闻缓带高谈日,黄石兵筹在握奇。”

梁国栋:“笑倚戎车克壮猷,关前氛祲仗谁收?

忻看化日回春日,再上邢州护锦州。”

傅于亮:“天山自昔凭三箭,辽左而今仗一夫。

秉钺纷纷论制胜,笑谈尊俎似君无?”

邓桢:“冠加荐角峨应甚,赐有龙文许自专(指尚方剑)。

借箸独当天下计,折冲随运掌中权。”

邝瑞露:“行矣莫忘黄石语,麒麟回首即江湖。”

“供帐夜悬南海月,谈锋春落大江潮。”

“衣布尚怜天下士,高歌谁是眼中人?”

邝瑞露即邝湛若,广东名士,南海人,后助守广州,清兵破城时不屈而死。

[74]近人叶恭绰题袁崇焕墓有句云:“游仙黄石空余愿”



自注:“袁再起督师,诸友饯别诗多以黄石、赤松为言,疑有所讽,惜袁不悟。”

其实不是袁崇焕不悟;张良是功成身退而从赤松子游,袁崇焕根本没有机会“功成”

,自然谈不上“身退”



不过以他的热血热肠,即使是功成了,多半还是不肯身退的,势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袁崇焕不是明哲保身的“智士”

,而是奋不顾身的“烈士”



[75]对崇祯本应称朱由检、思宗、庄烈帝、怀宗、毅宗,或崇祯皇帝。

本文以他年号称呼,是习惯上的通俗方式,有如称清圣祖为康熙、清高宗为乾隆。

[76]崇祯召见袁崇焕的情形与对话,主要根据李逊之所著《三朝野记》与文秉所著《烈皇小识》两书,其后周延儒对袁崇焕的中伤,也根据这两书所载。

李逊之的父亲李应升是反对魏忠贤而被害死的著名忠臣李忠毅公。

文秉是文征明的玄孙,他父亲文震孟在崇祯时任大学士。

文震孟最出名的事,是在天启年间上奏,直指皇帝诸事不理,犹如“傀儡登场”

,朝政全由魏忠贤摆布。

魏忠贤于是叫了一班傀儡戏,到宫中演给熹宗看,熹宗看得大乐。

魏忠贤便说:“文震孟说皇上是傀儡登场,那就是这样子了。”

熹宗当然大怒,将文震孟在朝廷上打了八十棍。

李逊之和文秉二人是名父之子,重视名声与节操,他们记载朝中大事,应该相当可靠。

此外并参考《崇祯实录》及《崇祯长编》之崇祯元年记事。

[77]《明史·袁崇焕传》中引述他的奏章:“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说。

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

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

何以任而勿贰,信而勿疑?

盖驭边臣与廷臣异。

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

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

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

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

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78]《明史·钱龙锡传》:“龙锡奏辩,言:‘崇焕陛见时,臣见其貌寝,退谓同官:此人恐不胜任。

’”

钱龙锡是宰相,他这话也是胡说八道,怎能见人家相貌难看,便说他不能担当大事?

[79]《烈皇小识》:“时天威震迅,忧形于色。

大小臣工皆战惧不能仰对,而延儒由此荷圣眷矣。”

[80]关于这场交涉,因皇太极称帝之后再自动除去,又向明朝要求发印而不得,在满清方面是受到重大屈辱,所以清方官文书中都无记载,或有记载而后来都删去了。

但清内阁档案中还留存皇太极天聪四年向中国人民颁示的一道木刊谕文,其中公开承认这件事:“逮至朕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屡屡差人讲说。

无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号),及禁用国宝。

朕以为天与土地,何敢轻与?

其帝号国宝,一一遵依,易汗请印,委曲至此,仍复不允。”

[81]《明清史料》丙篇,皇太极谕诸将士:“尔诸将士临阵,各自奋勇前往,何必争取衣物?

纵得些破坏衣物,尚不能资一年之用。

尔将士如果奋勇直前,敌人力不能支,非与我国讲和,必是败于我们。

那时穿吃自然长远,早早解盔卸甲,共享太平,岂不美哉?”

[82]《天聪实录稿》,七年九月十四日,清太宗致朝鲜国王信:“贵国断市,不过以我国无衣,因欲困我。

我与贵国未市之前,岂曾赤身裸体耶?

即飞禽走兽,亦自各有羽毛……满洲、蒙古固以抢掠为生,贵国固以自守为素。”

[83]《天聪实录稿》,六年六月,清太宗致崇祯皇帝信:“满洲国汗谨奏大明国皇帝:小国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图大位,而起此念也。

只因边官作践太甚,小国恼恨,又不得上达……今欲将恼恨备悉上闻,又恐以为小国不解旧怨,因而生疑,所以不敢详陈也。

小国下情,皇上若欲垂听,差一好人来,俾小国尽为申奏。

若谓业已讲和,何必又提恼恨,惟任皇帝之命而已。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