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碧血剑(54)(1/2)
希腊史诗《伊里亚特》记述赫克托和亚契力斯绕城大战这一段中,描写众天神拿了天平来秤这两个英雄的命运,小时候我读到赫克托这一端不及对方的份量,天神们决定他必须战败而死,感到非常难过,“那不公平!
那不公平!”
过了许多岁月,当我读到满清的皇太极怎样设反间计、崇祯和他的大臣们怎样商量要不要杀死袁崇焕,同样有剧烈的凄怆之感。
历史家评论袁崇焕,着眼点在于他的功业、他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他在明清两个朝代覆亡与兴起之际所起的作用。
近十多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写一段小说,又写一段报上的社评,因此对历史、政治与小说是同样的感到兴趣,然而在研究袁崇焕的一生之时,他强烈的性格比之他的功业更加吸引我的注意。
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觉得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
对于满族人入主中国一事,近代的评价与前人也颇有改变。
所以袁崇焕的功业,不免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渐渐失却光采。
但他英雄气概的风华却永远不会泯灭。
正如当年春秋战国时七国纷争的是非成败,在今天已没有多大意义了,但孔子、介子推、蔺相如、廉颇、屈原、信陵君、荆轲等等这些人物的生命,却超越了历史与政治。
《碧血剑》中的袁承志,在性格上只是个平凡人物。
他没有抗拒艰难时世的勇气和大才,奋战一场而受了挫折后逃避海外,就像我们大多数在海外的人一样。
袁崇焕却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气,笼盖当世,即使他的缺点,也是英雄式的惊世骇俗。
他比小说中虚构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气概。
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
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
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
在明末那段不幸的日子中,任何人都是不幸的。
每一个君主在临死之时,都深深感到了失败的屈辱:崇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如果他不是被人谋杀的,那么是惟一的例外)、蒙古人的首领林丹汗、朝鲜国王李佑,始终是死路一条的将军和大臣(奋勇抗敌的将军与降敌做汉奸的将军,忠鲠正直的大臣与奸佞无耻的大臣,命运没太大分别,但在一个比较温和的时代,奸臣却常常能得善终,例如秦桧),愤怒不平的知识份子,领不到粮饷的兵卒,生命朝不保夕的“流寇”
,饥饿流离的百姓,以及有巨大才能与勇气的英雄人物:杨涟、熊廷弼、孙承宗、李自成、史可法、袁崇焕。
在那个时代中,人人都遭到了在太平年月中所无法想像的苦难。
在山东的大饥荒中,丈夫吃了妻子的尸体,母亲吃了儿子的尸体。
那是小人物的悲剧,他们心中的悲痛,一点也不会比英雄们轻。
不过小人物只是默默的忍受,英雄们却勇敢地奋战了一场,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
英雄的尊严与伟烈,经过了无数时日之后,仍在后人心中激起波澜。
一 这个不幸的时代,是数十年腐败达于极点的政治措施所累积而成的。
我书架上有一部英国历史家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三卷注释本。
[2]书脊上绘着罗马式建筑的两根大理石柱子,第一卷的柱子,柱头上有些残缺破损,第二卷的柱子残损更多,第三卷的柱子完全垮了。
这象征一个帝国的衰败和灭亡,如何一步步的发展。
明朝的衰亡也是这样。
明朝的覆灭,开始于神宗。
[3] 神宗年号万历,是明朝诸帝中在位最久的,一共做了四十八年皇帝。
只因为他做皇帝的时候实在太久,所以对国家人民所造成的祸害也特别大。
他死时五十八岁,本来并不算老,他的祖宗明太祖活到七十一岁,成祖六十五岁,世宗六十岁。
可是神宗未老先衰,后来大概更抽上了鸦片。
鸦片没有缩短他的寿命,却毒害了他的精神。
他的贪婪大概是天生的本性,但匪夷所思的懒惰,一定是出于鸦片的影响。
然而万历初年,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光彩辉煌的时期之一。
近代中西学者研究瓷器及其他手工艺品,有这样一个共通的意见:在中国国力最兴盛的时期,所制作的瓷器最精采。
万历年间的瓷器和珐琅器灿烂华美,精巧雅致,洵为罕见的杰作。
因为万历最初十年,张居正当国,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精明能干的大政治家。
神宗接位时只有十岁,一切听母亲的话。
两宫太后很信任张居正,政治上权力极大的司礼太监冯保又给张居正笼络得很好,这些有利的条件加在一起,张居正便能放手办事。
明朝自明太祖晚年起就不再有宰相,张居正是大学士,名义是首辅,实际权力等于是宰相。
从万历元年到十年,张居正的政绩灿然可观。
他重用名将李成梁、戚继光、王崇古,使得主要是蒙古人的北方异族每次入侵都大败而归,只得安份守己而和明朝进行和平贸易。
南方少数民族的武装暴动,也都一一给他派人平定。
沿海长期侵骚的倭寇给戚继光等名将打退,江南平靖富庶。
国家富强,储备的粮食可用十年,库存的盈余超过了全国一年的岁出。
交通邮传办得井井有条。
清丈全国田亩面积,使得税收公平,不致像以前那样由穷人负担过份的钱粮而官僚豪强却不交赋税。
他全力支持工部尚书潘季驯,将泛滥成灾的黄河与淮河治好,将水退后的荒地分给灾民开垦,免税三年。
官僚的升降制度执行得很严格,严厉惩办贪污。
在那时候,中国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富强的大国。
那时欧洲的文人学士在提到中国的时候,无不欣慕向往。
他们佩服中国的文治教化、中国的考试与文官制度,佩服中国的道路四通八达,[4]佩服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得比欧洲贫民好得多。
万历十年是公元一五八二年。
要在六年之后,英国才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再过三十八年,英国的清教徒才乘“五月花号”
到达美洲;再过六十一年,五岁的路易十四才登上法国的王座。
那时莎士比亚只有十六岁,还在英国的树林里偷人家的鹿。
八十三年后,伦敦由于太污秽、太不卫生,爆发了恐怖的大瘟疫。
在万历初年,北京、南京、扬州、杭州、苏州这些就像万历彩瓷那样华美的大城市,在外国人心目中真像是天堂一样。
中国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手工业和技术非常先进。
在十五世纪时,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棉区之一。
由于在正德年间开始采用了越南的优良稻种,农田加辟,米产大增,尤其是广东一带。
因为推广种植水稻,水田中大量养鱼,疟蚊大减,[5]岭南向来称为瘴疠的疟疾已不像过去那样可怕,所以两广的经济文化也开始迅速发展。
可是君主集权的绝对专制制度,再加上连续四个昏庸腐败的皇帝,将这富于文化教养而勤劳聪明的一亿人民、这举世无双的富强大国推入了痛苦的深渊。
专制政治制度对国家、人民、社会的大害,在明朝末年表现得最明显。
张居正于万历十年逝世,二十岁的青年皇帝自己来执政了。
皇帝追夺张居正的官爵,将他家产充公,家属充军,将他长子逼得自杀。
神宗是相当聪明的,而且喜欢读书。
中国历史上的昏君大都有些小聪明,隋炀帝、宋徽宗、李后主,都是文采斐然。
明神宗的聪明之上,所附加的不是文采,而是不可思议的懒惰,不可思议的贪婪。
皇帝懒惰本来并不是太严重的毛病,他只须任用一两个能干的大臣,什么事情都交给他们去办就是了,多半政治只有更加上轨道些,中国历史上不乏“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的先例。
然而神宗懒惰之外还加上要抓权,几十年中自己不办事,也绝对不让大臣办事。
这在世界历史上固然空前,相信也必绝后。
做了皇帝,要什么有什么,神宗不喜爱女色,不任用外戚,不迷信宗教,不妄求长生;并不多所猜忌而残忍好杀;也不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他并不异想天开,荒唐胡闹;并不大兴土木,构筑宫室,奢侈浪费;并不信用宦官,任由弄权。
中国历代许多昏君的重大缺点,他倒没有。
他所追求的只是对他最无用处的金钱。
如果他不是皇帝,一定是个成功的商人,他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贪性。
他那些祖宗皇帝们有的阴狠毒辣,有的胡闹荒唐,但没一个是这样难以形容的贪婪。
因此近代有一位历史学者推想,他这性格是出于母系的遗传。
他母亲是个小农的女儿。
[6] 皇帝贪钱,最方便有效的法子当然是加税。
神宗所加的税不收入国库,而是收入自己的私人库房,称为“内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