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99章 鹿鼎记(249)(1/2)

韦小宝喜道:“你们也都劝我不干了?”

苏荃、方怡、阿珂、曾柔、沐剑屏、双儿六人一齐点头,只建宁公主道:“你还只做到公爵,怎么就想不做官了?

总得封了王,做了首辅大学士,出将入相,那才好告老啊。

再说,你这时要辞官,皇帝哥哥也一定不准。”

韦小宝怒道:“我一不做官,就不受皇帝管。

他不过是我大舅子,他妈的,谁再啰里啰唆,我连这大舅子也不要了。”

不要皇帝做大舅子,就是不要公主做老婆,公主吓得那敢再说?

韦小宝见七个夫人更无异言,登时兴高采烈,说道:“宏化堂烧了我的座船,当真烧得好、烧得妙、烧得刮刮叫。

咱们悄悄躲了起来,地方官申报朝廷,定是说我给匪人烧死了,我这大舅子就从此再也不会来找我。”

苏荃等一齐鼓掌,只公主默然不语。

当下各人商议定当。

韦小宝、公主、双儿三人改了装束,前赴淮阴客店中等候。

苏荃率同方怡、阿珂、沐剑屏、曾柔四人,回去泗阳集余船中携取金银细软、各项要物,然后散布谣言,说道韦公爷的官船黑夜中遇到股匪袭击,船毁人亡。

但那几名船夫见到韦小宝没死,大是后患,依苏荃说,就此杀之灭口,弃尸河边,那就更加像了几分。

沐剑屏心中不忍,坚持不可杀害无辜。

苏荃道:“好,剑屏妹子良心好,老天爷保佑你多生几个胖儿子。

小宝,我提剑杀你,你逃到树林之中,大声呼叫,假装给我杀了。”

韦小宝笑道:“你这泼婆娘,想谋杀亲夫么?”

高声大叫:“杀人哪,杀人哪!”

拔足飞奔,兜了几个圈子,逃向树林。

苏荃提剑赶入林中。

只听得韦小宝大叫:“救命,救命!

救——”

叫了这个“救”

字,倏然更无声息。

沐剑屏明知是假,但听韦小宝叫得凄厉,不禁心中怦怦乱跳,低声问道:“双儿妹子,是……是假的,是不是?”

双儿道:“别怕,自……自然是假的。”

可是她自己也不自禁的害怕。

只见苏荃从林中提剑出来,叫道:“把众船夫都杀了。”

众船夫一直蹲在岸边,见到天地会会众放火烧船、苏荃行凶杀了韦爵爷,早在簌簌发抖,见苏荃提剑来杀,当即四散没命价奔逃,顷刻间走得无影无踪。

双儿挂念韦小宝,飞步奔入林中,只见他躺在地下,一动不动。

双儿这一下吓得魂不附体,心想怎么真的将他杀死了,扑将过去,叫道:“相公,相公!”

只见韦小宝身子僵直,心中更慌,忙伸手去扶。

韦小宝突然张开双臂,一把将她紧紧搂住,叫道:“大功告成,亲个嘴儿!”

夫妻八人依计而行,取了财物,改装来到扬州,接了母亲后,一家人同去云南,自此隐姓埋名,在大理城过那逍遥自在的日子。

韦小宝闲居无聊之际,想起雅克萨城鹿鼎山下尚有巨大宝藏未曾发掘,自觉富甲天下,心满意足,只是念着康熙的交情,才不忍去断他龙脉。

康熙熟知韦小宝的性格本事,料想他决不致轻易为匪人所害,何况又寻不着他的尸首,此后不断派人明查暗访,迄无结果。

后世史家记述康熙六次下江南,主旨在视察黄河河工。

但为什么他以前从来不到江南,韦小宝一失踪,当年就下江南?

巡视黄河,何须直到杭州?

何以每次均在扬州停留甚久?

又何以每次均派大批御前侍卫前往扬州各处妓院、赌场、茶馆、酒店查问韦小宝其人?

查问不得要领,何以闷闷不乐?

后人考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祖父曹寅,原为御前侍卫,曾为韦小宝的部属,后为康熙派为苏州织造,又任江宁织造,命其长驻江南繁华之地,就近寻访韦小宝云。

那日韦小宝到了扬州,带了夫人儿女,去丽春院见娘。

母子相见,自是不胜之喜。

韦春芳见七个媳妇个个如花似玉,心想:“小宝这小贼挑女人的眼力倒不错,他来开院子,一定发大财。”

韦小宝将母亲拉入房中,问道:“妈,我的老子到底是谁?”

韦春芳瞪眼道:“我怎知道?”

韦小宝皱眉道:“你肚子里有我之前,接过什么客人?”

韦春芳道:“那时你娘标致得很,每天有好几个客人,我怎记得这许多?”

韦小宝道:“这些客人都是汉人罢?”

韦春芳道:“汉人自然有,满洲官儿也有,还有蒙古的武官呢。”

韦小宝道:“外国鬼子没有罢?”

韦春芳怒道:“你当你娘是烂婊子吗?

连外国鬼子也接?

辣块妈妈,罗刹鬼、红毛鬼到丽春院来,老娘用大扫帚拍了出去。”

韦小宝这才放心,道:“那很好!”

韦春芳抬起了头,回忆往事,道:“那时候有个回子,常来找我,他相貌很俊,我心里常说,我家小宝的鼻子生得好,有点儿像他。”

韦小宝道:“汉满蒙回都有,有没有西藏人?”

韦春芳大是得意,道:“怎么没有?

那个西藏喇嘛,上床之前一定要念咒念经,一面念经,眼珠子就骨溜溜的瞧着我。

你一双眼睛贼忒嘻嘻的,真像那个喇嘛!”

附录 康熙朝的机密奏摺 《鹿鼎记》的故事中说到,康熙在韦小宝的部属中派有密探,所以知道了韦小宝的许多秘密行动。

小说的故事有点夸张。

清初政治相当清明,取消了明朝东厂、西厂、内厂、锦衣卫等特务制度,皇帝没有私人特务。

一直到清亡,始终没有特务系统。

传说雍正有“血滴子”

,那只是小说家言,并非事实。

但康熙对于臣子的动静、地方上的民情,还是十分关心的,这是统治者所必须知道的情报。

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摺奏事”

的制度。

原来的制度是朝廷有一个“通政司”

机关,凡京官奏本,地方官的本章、题本,都先交到通政司,经审阅后再行转呈。

康熙觉得这方式会导致壅塞,泄漏机密,所以命令特别亲信的臣子专摺奏闻。

专摺不经通政司,直接呈给皇帝,密摺的封面上并不写明奏事者的姓名,只写“南书房谨封”

字样。

奏事者亲自送到御书房,面交太监,等皇帝批覆之后,又亲自到御书房领回。

后来这奏摺制度的范围扩大,并不限亲信臣子才可密奏,一般地方督抚、京中大员都可用摺子向皇帝直接奏事。

到了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中级官员)每天一人以密摺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有什么事可说,也须说明为什么没有事可说。

这种方式扩大了皇帝的权力,同时使得各级官员不敢欺骗隐瞒。

从康熙朝的奏摺中看来,奏摺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官员的清贪。

可见康熙最关心的是百姓的经济生活,以及治民的官员是否贪污腐败。

当然,各地的造反叛乱,他也是十分注意的。

康熙在奏摺上用朱笔批示,大多数是写“知道了”

三字,有时也有详细指示。

从批示之中,可见到康熙英明而谨慎,同时对待臣下和百姓都很宽仁。

王鸿绪的奏摺 王鸿绪比康熙大九岁,江苏华亭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做过翰林院编修、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大官,是康熙十分亲信的臣子。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