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346章 侠客行(80)(2/3)

经科学鉴证,泥碟大约是公元前一千七百年时所制,泥碟扁平,无彩绘,圆径六吋半,泥土制成圆碟后经日晒而硬化,碟上用凹入的印章印出二四一个阳文(凸起)的文字(?

),文字从碟边直行排入碟心。

文字无人识得,近一百年无数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费了大量心力,都无法破解这些文字(或非文字而仅是花纹)的意义。

其时全世界大概还未有真正的文字,要到两千五百年之后,中国才发明最早的印刷术,更要到三千一百年之后的欧洲中世纪时代,日耳曼的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才从中国的印刷术中得到灵感,而用活字印刷基督教圣经。

泥碟上的花纹,大约用四十五个精细雕成的印章依次印在湿泥之上。

其所含意义,迄今是考古学中一个饶有兴味的难题,不过这不是版画。

)中国版画成长于隋唐时的佛画,盛于宋元,到明末而登峰造极,最大的艺术家是陈洪绶(老莲)。

清代版画普遍发展,年画盛行于民间。

咸丰年间的任渭长,一般认为是我国传统版画最后的一位大师。

以后的版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和我国传统的风格颇为不同了。

我手边有一部任渭长画的版画集《卅三剑客图》,共有三十三个剑客的图形,人物的造型十分生动。

偶有空闲,翻阅数页,很触发一些想像,常常引起一个念头:“最好能给每一幅图‘插’一篇短篇小说。”

惯例总是画家为小说家绘插图,古今中外,似乎从未有一个写小说的人为一系列的绘画插写小说。

由于读书不多,这三十三个剑客的故事我知道得不全。

但反正是写小说,不知道原来出典的,不妨任意创造一个故事。

幸而潘铭燊兄借给我《剑侠传》原文,得以知道每个故事的出典。

可是连写三十三个剑侠故事的心愿,终究完成不了。

写了第一篇《越女剑》后,第二篇《虬髯客》的小说就写不下去了。

写叙述文比写小说不费力得多,于是改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介绍原来的故事。

其中〈虬髯客〉、〈聂隐娘〉、〈红线〉、〈昆仑奴〉四个故事众所周知,不再详细叙述,同时原文的文笔极好,我没有能力译成同样简洁明丽的语体文,所以附录了原文。

比较生僻的故事则将原文内容用语体文写出来。

英国的莎士比亚离我们不过四百多年,乔塞(g.

chaucet)只在我们六百多年以前,可是现在我们读他们著作的英文,必须依赖大量注解和疏译,否则有些字根本不懂。

我们这些〈虬髯客〉之类唐人小说,作于一千三四百年之前,现今诵读,虽非字字皆明,却也能轻易欣赏其文笔之美,《吴越春秋》更作于东汉年间(公元一、二世纪,在今一千八九百年前),我们今日仍可读懂,中国文字的优点,由此充分显示。

这些短文写于一九七〇年一月和二月,是为《明报晚报》创刊最初两个月所作。

一 赵处女 江苏与浙江到宋朝时已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苏州、杭州成为出产著名文人和美女的地方。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吴人和越人却是勇决剽悍的象征。

那样的轻视生死,追求生命中最后一刹那的光采,和现代一般中国人的性格相去是这么遥远,和现代苏浙人士的机智柔和更是两个极端。

在那时候,吴人越人血管中所流动的,是原始的、犷野的热血。

吴越本来的文化,更近于苗人、瑶人文化,后世史家有称为荆蛮文化的。

吴越的中原性文化是外来的。

伍子胥、文种、范蠡都来自西方的楚国。

勾践的另一个重要谋士计然来自北方的晋国。

只有西施本色的美丽,才原来就属于浣纱溪那清澈的溪水。

所以,教导越人剑法的那个处女,虽然住在绍兴以南的南林,《剑侠传》中却说她来自赵国,称她为“赵处女”



但一般书籍中都称她为“越女”



《吴越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 “其时越王又问相国范蠡曰:‘孤有报复之谋,水战则乘舟,陆行则乘舆。

舆舟之利,顿于兵弩。

今子为寡人谋事,莫不谬者乎?

’范蠡对曰:‘臣闻古之圣人,莫不习战用兵。

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

今闻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国人称善。

愿王请之,立可见。

’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

“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曰:‘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

’女曰:‘妾不敢多所隐,惟公试之。

’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名)竹,竹枝上颉桥(向上劲挑),未堕地(‘未’应作‘末’,竹梢折而跌落),女即捷末(‘捷’应作‘接’,接住竹梢)。

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

“见越王。

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如之何?

’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剑之道,诵之不休。

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

’越王曰:‘其道如何?

’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

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

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看上去好像温柔的女子,一受攻击,立刻便如受到威胁的猛虎那样,作出迅速强烈的反应)。

布形候气,与神俱往。

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

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越王即加女号,号曰‘越女’。

乃命五板之堕(‘堕’应作‘队’)高(‘高’是人名,高队长)习之教军士,当世莫胜越女之剑。”

《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时的赵晔,他是浙江绍兴人,因此书中记载多抑吴而扬越。

元朝的徐天祜为此书作了考证和注解,他说赵晔“去古未甚远,晔又山阴人,故综述视他书纪二国事为详。”

书中所记叙越女综论剑术的言语,的确是最上乘的武学,恐怕是全世界最古的“搏击原理”

,即使是今日的西洋剑术和拳击,也未见得能超越她所说的根本原则:“内动外静,后发先至;全神贯注,反应迅捷;变化多端,出敌不意。”

《艺文类聚》引述这段文字时略有变化:“(袁)公即挽林内之竹似枯槁,末折堕地。

女接取其末。

袁公操其本而刺处女。

处女应,即入之。

三入,因举杖击袁公。

袁公则飞上树,化为白猿。”

叙述袁公手折生竹,如断枯木。

处女以竹枝的末梢和袁公的竹杆相斗,守了三招之后还击一招。

袁公不敌,飞身上树而遁。

其中有了击刺的过程。

《剑侠传》则说:“袁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槔,末折地,女接其末。

公操其本而刺女。

女因举杖击之。

公即上树,化为白猿。”

“桔槔”

是井上汲水的滑车,当是从《吴越春秋》中“颉桥”

两字化出来的,形容袁公使动竹枝时的灵动。

《东周列国志演义》第八十一回写这故事,文字更加明白了些: “老翁即挽林内之竹,如摘腐草,欲以刺处女。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