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八四八节 粉红童话纯白少女(1/2)

考拉和颜沉鱼从廿四桥景区的东岸北行过一座石桥,这里统称为万花园景区。

不远处有一院落,那就是静香书屋,是为了纪念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而建。

静香书屋是个半开放式庭院,东南北三面围以高墙,黛瓦粉墙。

西面敞开向瘦西湖,对岸沿湖长廊成为借景对象。

大门朝南,上嵌砖额“静香书屋”

钱塘金农题。

院中凿池,院北建屋。

书屋坐北朝南,是三间开的单檐歇山青砖瓦房,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檐下“静香书屋”

四字集自金农漆书,其特点是体形瘦长,横粗竖细,撇钩飘逸。

墨色乌黑,犹如漆成,故称漆书。

正门两侧的对联为八怪另一名人郑板桥所题: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

屋前有宽廊,前筑临水平台。

室内窗明几净,陈设古朴典雅。

书房内,松竹梅的木雕罩格,条几上供桌屏、花瓶,书桌上置文房四宝,多宝架上摆放线装古书,圆桌上一盘围棋,令人停足其间,仔细把玩,余味无穷。

院内一泓池水居中,有满池的荷花与睡莲。

清浅池塘,天光云影,湖水与园外水体联通。

池西有芦苇数丛,蒹葭苍苍,古朴辽远。

这里围以黛脊粉墙,建筑多以“半制”

取胜。

即舫是半舫,入口月洞门背面为半亭,北边出口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仅有一半。

一个个的“半”

,以廊、墙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

书屋前有荷塘一方,一艘石舫半入水中。

画舫仅半舫,好似一艘停泊的游船。

额曰“莳玉”

,语出晋书列传,“阳雍标莳玉之祉”

,宣扬孝道,好有好报。

半舫两侧为篆书集句联:山月映石室。

春星带草堂。

上联为王维诗句,下联为杜甫诗句,读此联,让人顿生登舫远行的冲动。

一条短廊连接石舫与静香书屋,近书屋处,廊间有“天然桥”

,白石桥栏,桥廊悬有楹联:天上碧桃和露重,门前荷叶与桥齐。

立意宽阔高洁。

一如静香,清幽致远。

半舫东南隅有一组黄石假山叠起,巉岩峭壁,高低错落,山顶有亭,下檐八角,上檐四角,名“半山亭”



与书屋南北呼应,亭联曰:月来满池水。

云起一龟山。

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之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

虽在晚年方始作画,但就连郑板桥也称誉道:“若论画坛稳基人,还让杭郡金冬心”



因金农工于画梅,人称“冻萼一枝”

,故院中随处可见腊梅、春梅;书屋、家具、栏杆上亦雕刻着梅花。

就连院门的造型亦是梅花。

有丽梅,必有静香,故以之名屋。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冬日里若能在此踏雪寻梅,或许也是最浪漫的吧。

静香书屋原是“水竹居”

其中一景。

早年已毁,现已成为瘦西湖东岸自成一格的景点。

从静香书屋南返须臾,然后折往东北,便到了洛春堂。

洛春堂原系平山堂旧名胜,早已毁圮,扩建瘦西湖万花园时被移用。

洛春堂大门两侧悬有楹联:黄昏花影二分月;细雨春林一半烟。

在静香书屋东南隅,有一组建于低矮山坞中的庭院,环境幽静,建筑风格素雅恬淡。

在修篁茂竹的掩映中,门厅西向,朝西向的主厅与北向厢房及一组折廊组成完整的庭院。

院内正中凿曲池,池上架平桥,池水碧波清澈,游鱼可数。

庭院内外,广植牡丹、芍药、翠竹等花木;池畔廊边,有透漏空灵的湖石两峰,苍古的叠石映衬出花卉的艳丽,颇具情味。

洛春堂正厅单檐歇山,面南三楹,似乎是公园的小办公点。

中挂洛春堂匾额,堂檐抱柱悬挂楹联:风前月下妖娆态;天上人间富贵花。

元代学者吴澄撰,今人补书。

北向副厅,单檐硬山,檐下有廊,以短廊与主厅相接。

南边《听雨》是书画的场所,檐下挂楹联:琴响三秋润,书声六月凉。

扬州八怪汪士慎旧联。

北区与副厅相对,是一座四角方亭,单檐攒尖顶,花窗为壁,对称布局中又有变化,两侧通连廊,组成庭院的围合。

《扬州画舫录》曰:“洛春之名,盖以欧公《花品叙》有‘洛阳牡丹天下第一’之语,因有今名。”

汪应庚《平山揽胜志》述:“(洛春堂)叠石于庭中,为秀峰层嶂。

其上栽牡丹十数丛,露葩风叶,烂漫芳菲……”

又说:“故以花名堂,颜曰‘洛春’,以为花之娱人,处处如洛之春也”



宋哲宗元祐七年,苏东坡出任扬州知州,在一次赏花宴会上,面对满园盛开的芍药樱桃,填词《浣溪沙?

扬州赏芍药樱桃》,其中“洛阳初夏广陵春”

一句,赞美扬州春景媲美洛阳,初夏洛阳花事已了,而广陵的春色依然占尽风流,芍药开得姹紫嫣红,大有留住春光的劲头。

清代,洛春堂耸立在蜀冈之上:“洛春堂在真赏楼后,多石壁,上植绣球,下栽牡丹”

,楼阁花木环绕。

考拉和颜沉鱼从洛春堂继续北行,则到了万花园重要景点之一簪花亭。

簪花亭因历史上“四相簪花”

的故事而得名,故事的主角是芍药的稀有品种金带围,它是扬州的市花——芍药中的精品。

宋代庆历年间,韩琦镇守淮南在扬州任“太守”

时,曾专门种植芍药。

有一年后花园中一株芍药忽然开花四枝,花色上下红、中间黄蕊相间,被后人称为“金缠腰”

或“金带围”



于是韩琦邀请了好友王珪、王安石、太傅陈升之一同赏花喝酒,高兴时每人还摘了一朵戴在自己的身上。

令人称奇的是,居然在以后的五十年里这四个人先后做了宋朝的宰相,因此芍药又被称为了宰相之花。

四相簪花亭是六角形的仿宋建筑,亭边坡台广植芍药,亭下有一组铜像,再现了当年那个喝酒赏花的风雅聚会。

四位具有宰相之才的年轻官员品酒吟诗,簪花自赏的倜傥风流。

稳重老成的扬州太守韩琦(时年38岁)左手拈着一朵“金缠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