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7(2/2)
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
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
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
以上释题竟。
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
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
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
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
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
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
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
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
(二)色|界,指天道;
(三)无色|界,指禅天;
总是在六道中。
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
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
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
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
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
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
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
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
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
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
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
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
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
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
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
不知“空”
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
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
与“空”
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
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
,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
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
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
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
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
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
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
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
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
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
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
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
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
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
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
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
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
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
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
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
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
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
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
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
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
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
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
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
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
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