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Chapter 27(1/2)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原来不异空(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原来即是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原来(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燕来(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原来、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智亦无得(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心中没有碍) 无挂碍故(由于没有碍)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其咒语曰) 揭谛揭谛(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全文注音) borěboluomiduoxinji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zizàipusà,xingshēnborěboluomiduoshi,zhg,duyiqiēku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sgbugjishi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

shouxiǎngxingshi,yifurushi。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g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ushēngbumiè,bugoubujing,buzēngbujiǎn,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gwusè,wushouxiǎngxingshi,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uyǎněrbishéshēnyi,wusèshēngxiāngwèichufǎ,wuyǎnjiè,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zhiwuyishijiè,wuwuming,yiwuwumingji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zhiwulǎosi,yiwulǎosiji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ukujimièdào,wuzhiyiwudé,yiwusuodégu。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utisàduoyiborěboluomiduoguxinwuguà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gbu,yuǎnlidiāndǎomèngxiǎng,jiujingniè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sānshizhufo,yiborěboluomiduogu,déānuoduoluosānmiǎosānputi。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uzhiborěboluomiduo,shidàshénzhou,shidàmingzho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iwushàngzhou,shiwuděngděngzhou。

néngchuyiqiēku,zhēnshibuxu。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ushuoborěboluomiduozho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ishuozhouyuē: 即说咒曰: jiēdijiēdi,boluojiēdi,boluosēngjiēdi,putisàpo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解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

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

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

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

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

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

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

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

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

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

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

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

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

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

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

才能尽其义。

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

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

尽了人道,才可成佛。

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

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

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

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此言彼岸;

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

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是上面的意思。

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

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

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

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

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

必第五步上岸,“多”

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

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

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

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

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

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

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

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

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心经一文由整理,欢迎转载)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

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

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

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有许多意思:如“路”

,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

“法”

,一切方法;

“贯”

,贯通前后的义理;

“契”

,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

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

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

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

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

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

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

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