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三百章(2/2)
在贝隆上任时,阿根廷正面临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他大力推动工业化,但把关键的工业和公共设施纳入政府旗下,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严格限制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全力扶植国内产业的发展。
这个做法毫不稀奇,甚至有可能提升本国产业的发展。
但如果把这时候阿根廷的贸易保护主义跟韩国相比,就能看出其中的严重问题。
韩国在20世纪曾经推动过贸易保护主义,目标是把本国产业培育起来,让他们跟世界群雄一较长短。
但阿根廷不一样,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是外交上的孤立主义。
阿根廷不仅没有让国内企业出海,还试图退出世界经济体系。
后果可想而知,虽然一开始阿根廷国内的产业比如冰箱、电话等产业因此发展起来,但是在国家的保护下,这些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下,根本没有办法跟世界其他厂商抗衡。
除了保护主义,贝隆还推出空前的社会福利政策,被后世不少学者批评是民粹主义。
在贝隆总统第一任期内就盖了将近50万栋房子,大部分是给低收入家庭的住房。
他还大力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大幅增加工人薪资。
贝隆的初衷虽然是善意的,但在经济低迷下,如此做法的后果就是进一步拖垮国家财政。
贝隆到底是拯救穷人的英雄还是拖垮国家的罪人,至今还无法下定论。
贝隆替阿根廷留下贝隆主义的政治路线。
至此之后,阿根廷就在贝隆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来回摇摆。
贝隆向工人阶级靠拢,推出大量的福利措施,但是阿根廷当时的财政收入根本无法支撑起这么大的开销。后来阿根廷的执政者民粹当道,为了抹平赤字,只好大借外债甚至大印钞票。等到经济崩溃换人上台后,新总统只好削减开支引发民众不满,贝隆主义就会再度复活,不断重复轮回拖慢国家发展的脚步。
之后,就是这样的循环。
加福利导致财政困难,于是借债。然后财政崩溃,于是新政府想要削减福利,来弥补财政的窟窿,然而民众不满,于是政客们再次许诺高福利,于是当选,然后财政可持续的完蛋,于是下一届政府,又要削减福利,然后民众再次不满。
其实民众真的不知道,削减福利是拯救政府财政的最好办法?
知道。
可知道是一回事,在不在乎是另外一回事!
善财难舍啊!
当然,更多的是,人们更在乎眼前的。而不是未来的不确定!
所以阿斯加德人并不怎么憎恨洛基,毕竟他毁灭的是约顿海姆,当然,事情的关键是,他真没害死阿斯加德人。
当然,阿斯加德人也没多喜欢他就是了。
可现在希芙如果和格尔一起杀死了如此多阿斯加德人…那就和洛基是两个性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