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忙碌的包大人(完 )(1/4)
包大人看他如此,又叫:“女僧不用思虑,只管说来。
本官自有开脱你的道理。”
尼姑口称:“老爷,小尼祖居本地人氏。
父母俱亡,自幼出家,谨守清规。
今降大祸!
小尼并不知有什么人头,恳求老爷恩典。”
包大人听罢尼姑之言,故意带笑说:“女僧,适才王姓诬证了。”
再问王自臣道:“王自臣,你见人头挂在庵门,你来主报。
这里尼姑反说没有。”
王自臣说:“老爷,小的与尼姑,往日并无仇恨,岂敢生事赖人。
求老爷用刑严问。
如若无有此事,情甘认罪。”
言罢叩头。
包大人吩咐把尼姑拶起来。
衙役答应上来,拶起尼姑,左右把绳一摆,“哎呀!”
吓得浑身打战,说道:“老爷,小尼招了。
小尼开门,见了两个人头,挂在庵门,一时心中害怕,叫老道抛在野外,给他纹银五两,是实。”
包大人听了尼姑之言,说道:“好大胆的恶尼,见了人头,就该来报才是。
权且下去!”
衙役答应带下。
吩咐把庵中老道拿来对词。
公差答应而去。
不一时拿到,战战兢兢跪下。
包大人问道:“老道人,你将人头抛在何处?
从实招来!”
老道说:“小的今年七十五岁,一身孤零,栖身庵内。
那日图银几两,包送人头,恐人看见,抛在隔墙一家院子以内,即回庵中是实。”
包大人一听,说道:“好个迷徒!”
吩咐公差。
同他到那一家,把人头取来。
倘无人头。
把那家主带来。
公差答应,出去不多时,带了一人上堂跪下。
公差回道:“小的同老道到了那家,原是广货铺子后院。
小的问他们人头一事,那店主与众人一口同声说:‘没见人头。
’小的就把店主带来了,请老爷定夺。”
包大人听罢,叫声老道:“你把人头果然抛在他家院子里吗?”
老道答应:“是的。”
包大人就问那店主说:“老道将人头抛在你院中,你见过?
只管直说。
此事与你无干。”
那人叩头说道:“老爷容禀:小的祖居山西,今到西江贸易。
三间门面广货铺子,到后房共有五层,买卖作了十有余年。
小的姓刘名叫君配,今年五旬,铺中伙计十多人。
小的墙内,未见人头。
若说是有。
焉敢无因诳哄老爷,况且人多目众,谁人不晓?
求老爷明察。”
包大人听罢,吩咐再把他店中伙计叫一人来。
公差答应,去不多时,带一人上堂跪下。
包大人见此人衣帽随时。
年纪不过四旬。
就问道:“你是刘君配的伙计么?”
答应:“是。”
又说:“那地藏庵内老道,说将两个人头抛在你家后院之内,快些说来!”
那人口叫:“老爷在上,容小民细禀:小的祖居山西,与店东同府。
姓王名公弼。
今年四十五岁。
有个表弟,昨日早晨往后院去。
如今未回,不知去向,也无踪迹。
正在愁烦,老爷使差查人头之事。
小的全然不晓,只求老爷台前恩赐,速找小的表弟。”
言罢痛哭。
包大人说:“奇了!
正追人头,又出怪事。”
思忖良久,心生一计,何不如此这般,事情对景。
想罢,叫声:“王公弼,你的表弟往后院一去,就不见了?”
王公弼说:“正是。
小的那日听见财东说:‘表弟到后院跳出墙口,随即就找不见踪迹。
’”
包大人听了,心内明白,吩咐王公弼:“你且下去伺候。”
答应退下。
包大人吩咐:“把老道夹起来!”
众役发声一拥而下,抬过大刑,摆在当堂。
那老道人吓得魂飞天外。
众役扳倒老道,拉去鞋袜夹起。
包大人吩咐:“拢起!”
老道发昏,用水喷醒。
口称:“青天!
小的原本抛在后院是实。”
包大人说:“松了夹棍,抬在一旁。”
又叫:“刘君配,那老道所言,你听见否?
你若不招,本官要来夹你了!”
刘君配说:“小的真正没见。”
包大人大怒,吩咐夹起来再问。
众役上来,将刘君配夹上。
一拢,昏迷过去。
用水喷醒,又问不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