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五百一十九章:陈松的解释(1/2)

陈松也为自己之前的那些想法在努力,他走到今日所做的那些事,大部分都和此有关。

明朝的宗室到底有多能生,这在后世是有定论的。

明朝灭亡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财政破产。

每年要为这些宗室王爷们大量的钱财,这些人不交税,不干活什么也不干,就是静静的坐在那里吃。

而且这些人数每年还在以几何程度不断的增加,就算对这些人进行管控,也不过是延迟大明灭亡的时间罢了。

这只是一个治标的事,想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事情发生,那就必须让朱家的王爷们分封到海外去。

同时也要给这些王爷们一定的自主权利,给他们两条路,让他们选择,一种是在海外当一个实权王爷,坏处就是从今往后没有皇帝的政令,不准踏进中原一步,再加上海外的环境基本上都比较艰苦。

如果不想出去,在国内那么就只能当一个安乐王爷,不要想着有什么权利,只是比圈禁能稍微好一点。

至于你的爵位,从你开始,哪怕是你的嫡长子,都不能原原本本的继承你的爵位,每隔一代爵位自动消减一级,等到削减至最低时,爵位自动取消。

这是陈松所实施的两条道路,不过在朱元璋这里,陈松不能将其拿在明面上,现在所做的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以后能够彻底实施这个道路而进行的铺垫。

在朱标的手中,陈松也不打算将这个政策拿出来。

朱标是一个由传统文人培养大的君王,近些年虽然在不断的改变他的思维方式,但有些东西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朱标的脑海中,所以在朱标手中拿出来也不合适。

朱元璋和朱标手中都不合适,那么只剩下了一个朱雄英。

朱雄英是陈松的嫡传弟子,可以说是陈松亲手培养大的,给他教的那些知识也全部都是陈松亲自操刀。

换句话说,朱雄英几乎就是陈松的第二个翻版,在朱雄英手中将这个政策拿出来,不会引起太大的波澜。

那个时候的皇家番王皇家宗室,数量也足够多,不至于没有人出去。

“你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不要这么拐弯抹角的说,告诉俺你的真实想法!”

朱元璋脸色铁青的看着徐达,开口质问。

徐达匍匐在地上,他将手中的笏板高高的举起,道:“陛下,臣之所言,皆是为了陛下着想,皆是为了朝廷着想,绝对没有一丁点的私心。”

“你没有一丁点的私心?

如果你没有一丁点私信的话,那么就将你的目的直接告诉俺,直接说出来,不要这么拐弯抹角说清楚,你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

朱元璋再次质问。

能将想法说出来吗?

能将自己内心想了什么说出来吗?

徐达当然不会将自己心中所想说出来,只是将手中的笏板高高举起,随后便不再言语。

朱元璋坐在皇位上,右手不停的拍打着扶手。

他的目光来到了陈松身上,问道:“你觉得该如何?

到底该不该出兵?”

都问到陈松身上了,陈松还能怎么说呢?

出兵西域是陈松之前一直支持的政策,现在被朱元璋问到,他只能说自己支持。

他站了出来,正准备向朱元璋回复,忽然看到了跪在地上的徐达。

徐达朝他使了使眼色,意思不言而喻。

陈松缓缓的叹了一口气,在这个时候,陈松怎么可能会按照徐达心中所想的那样呢?

如果自己现在持反对意见,那不就是在打自己的脸。

这样还容易会引起朱元璋的反感,之前你一直在我面前鼓吹要出兵西域,现在突然偃旗息鼓,你到底是什么居心?

所以说,不管怎么样,不管朝臣们如何看待,陈松都必须支持这项政策。

“陛下,西域乃是大明的西大门,如果能够守住西域,那么就能够守住大明的西边,就能够守住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如果太平,那么中原一定无事,如果西北没有事情的话,那么京城也肯定无事。

倘若守不住西北地区,那么一旦有敌人从西北地区而来,长驱直入之下,就会到达陕西,进而进犯中原,最后定然会兵悬京城之上。”

陈松的声音很洪亮,在这大殿当中不断的传荡。

声音刚刚落下,就见到一个文官站了出来。

他指着站出来的陈松,大声呵斥,“你所说的这些话全部都是些废话,我请问你,从古到今几千年了,哪一支敌人是从西域而来的?

中原王朝这么多年,还没有说哪个朝代是因为从西域那边过来敌人而覆灭的。

从古到今,只有将敌人打到西边去,还从来没有哪一个敌人是从西边过来的。”

这个文官义愤填膺,大声的嚷嚷着,说陈松所说的那些话,全部都是一些废话,在信口开河。

也确实如此,现实就是这样,中原王朝从古到今,这么多年所面临的威胁,基本上都是从北方草原而来,又或者是从东北那边过来。

至于从西边而来的敌人,几乎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敌人被追杀到西边去的,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敌人从西边过来。

这个文官所说的对不对?

说的肯定对啊,但对有什么用?

如果皇帝心里不这么想,就算他说的再对,也没有任何作用。

朱元璋直接瞪向那个文官,冷哼道:“你知道个什么?

难道以前没有敌人从西边过来?

以后就不会有敌人从西边过来吗?

你们不知道现在在大明的西边,有一个叫做帖木儿的家伙吗?

不知道那个家伙现在正摩拳擦掌,想要攻打大明吗?

出兵西域是必然的,拿下西域也是必然的,这些事情你们不要再多说,你们这些做臣子的,只需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不管俺说什么,不管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你们只有服从俺的份,没有多嘴的份!”

朱元璋目光阴冷的环视一周,身上的气势很强烈。

现在他的年龄虽然已经大了,可不代表他是一个好拿捏的皇帝。

“陛下,万不可如此啊!”

又一个文官站了出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黄子澄。

如今的黄子澄乃是翰林院学士,太常寺卿,加上对史书又比较了解,所以又被朱标提拔成了东宫伴读,平时给朱标讲解一下史书。

东宫伴读这个官,地位虽然不高,但能时时刻刻面见太子,确实让很多人羡慕。

黄子澄以头抢地,大呼道:“陛下,富平侯所言,实在虚妄无比。

我大明乃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普天之下,何等宝物没有?

一个小小的西域,大漠戈壁,荒凉无比,如何值得我大明费尽功夫?

西域那边什么都没有,朝廷就算将西域拿下来又有什么用呢?

不过是多费一些功夫,拿下一片无用之地。”

黄子澄说的这话非常的阴险,这就是这个时代士大夫眼光的局限性了。

在这个时代传统士大夫的目光里,朝廷出不出兵最大的重要性不在于这个地方大不大,而在于有没有用。

如果有用,就像是之前的金山一样,直接拿下来就行。

如果没有用,就算地方再大,弄回来又有什么用呢?

每年要浪费多少财力物力在上面?

浪费那么多的东西,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回报,那还干什么?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铁青,他看着跪在大殿中央的黄子澄,怒声道:“拿下来没有用,你竟然说拿下来没有用,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俺算是明白了,恐怕你们这些官儿,很早之前都在考虑这个事情,不然的话,也不会今天一并说出这些话!

你们这些人,不过是痴心妄想吧,退朝!”

最后两个字几乎都是大声喊出来的,朱元璋袖子一甩,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大殿。

大殿当中的这些官员面面相觑,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陈松率先走出了大殿,今天朱元璋在早朝上说这些话,确实没有料到。

结果也确实出乎意料,朝臣们的反应实在是太过激烈了。

说的也是,大明拿下西域这个地方,对于大明这些官员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

拿下这个地方以后,肯定要在那里派遣官员。

那里是一个苦寒之地,千里迢迢跑到那边去,能不能活下来都不知道,朝廷当中的这些文官又怎么可能会过去呢?

对于朝廷当中的这些官员来说,这事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对自己又没有什么好处,那又为什么要同意?

万一要是将西域拿下来,把自己这些官员派到那边去,这不是要了自己的老命吗?

所以说,能反对就反对。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