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九章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1/2)

第一百一十九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杨继盛倒也不后悔。

周梦臣胆子大,杨继盛的胆子就小了。

周梦臣将杨继盛调出京师,也免去了杨继盛弹劾严嵩一场大戏,要知道杨继盛在牢中,是面不改色给自己削骨刮肉,而且谈笑自若,而狱卒都吓傻了。

杨继盛真有下定决心之后,虽千万人吾往也的气质。

不过,忽然听闻内心之中难免有些压力。

另外的压力,却是财政上的压力。

朝廷既然下令要修缮边墙,周梦臣不能不做。

毕竟大同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周梦臣自己的自留地。

周梦臣做一些小动作。

还能隐瞒。

但是修边墙不修边墙这样的大动作,是很难隐瞒的。

之前也说过了,用士卒修边墙最大的考量就是经济上的。

用士卒修边墙只需要这材料的钱,不需要其他费用了。

毕竟,士卒都是有军饷的。

而用民夫的话,就又多了一批开支。

而且开支也不小,因为大同人口,尤其是成年壮丁一直都不是太多,这也算是战争后遗症吧。

这么大的工程,用人数量这么多,这个钱决计不在少数。

好在今年还算是赚了不少钱。

“给我一点时间,这个可以做到。”

杨继盛说道。

周梦臣说道:“另外的一件事情,可以说是两件事情,就是要有足够的钱,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总不能让他们没有足够的回报吧,这一战之后的赏钱,不要指望朝廷,朝廷是没有钱的。

但是这一战的赏钱,估计在百万上下。

很可能更多。

不过如果打胜了,百万两银子足够安抚上下了,想来朝廷也不会一分钱不出。

但是如何截留百万两银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户部方尚书,可是一直一只眼睛盯着江南,一只眼睛盯着大同。”

说到这里。

周梦臣忍不住有一丝丝苦笑。

他其实与方钝的关系不错,但问题是,有些事情不是关系好坏就行的。

方钝之所以能上位户部尚书,甚至还敢不鸟严嵩,就是因为他有能力解决而今的财政问题。

他是能办事的人。

嘉靖对有用的大臣,还是很包容的。

当然了,皇帝难免忘恩负义,等你不能用的时候,就不会多管了。

在你正得用的时候,适当的偏袒还是有的。

所以方钝在管理大明财政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当然了,碍于户部的权威,还有大明而今的朝政。

大的改革是不可能有的,方钝一直做的其实是一件事情,尽可能从一切可以找钱的地方找钱。

除却皇宫之外。

不要小看这一件事情,有些衙门看似有钱,其实没有钱。

即便是怎么压榨也不会出油水的。

有些衙门看似不起眼,但其实是有家底的。

非老于财政的人做不到这样的事情。

让方钝做这一件事情,朝廷上下虽然多有怨言,但也仅仅是怨言而今。

毕竟这些钱都是朝廷的钱,是衙门的钱,不是他们自己的钱。

当然了,没有了这些钱各级地方官,或者各衙门是有些舒服的。

但朝廷而今的困境谁也知道,所以仅仅是抱怨而已。

如果让严世蕃来做的话,非弄得天下鼎沸不可。

毕竟各种款项之中,有些钱是可以消减,消减到什么地步,有些钱不仅仅不可以消减,还要增加一点,其中学问大得很。

不是对朝廷运作了如指掌的老臣。

做不了这样的事情。

只是奈何,这样一位老臣盯上大同了。

甚至周梦臣可以预见,大同财政但凡有一些结余,户部就要行文要过去。

如果有可能,方钝都想让周梦臣将大同所有的银两都上缴,然后大同有什么开支来户部申报便是了。

什么?

有人说不合规矩。

只需将大同列入直隶就行了。

不会吧,不会吧,有人不知道南北直隶各府的事务是六部直管的吗?

将大同从山西省划到直隶,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

本来而今有大同巡抚之后,大同与太原之间的关系就淡了。

毕竟在加衔上,周梦臣还能压山西巡抚一头的。

总不能让周梦臣去给山西巡抚汇报工作吧。

也就是说,大同府看似隶属于山西省。

但是在地位上就有几分直隶的感觉了。

如果这样能解决问题的话,方钝早就做了。

毕竟方钝知道,大同的问题不在大同是隶属什么地方,而是在于周梦臣。

周梦臣一直以各种理由与户部讨价还价。

而且方钝毕竟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官,他对大明传统财政领域是十分精通的。

可以说是财政专家。

但是他依然对大同的情况,无法理解。

这就是好像一个传统工业领域的专家,无法理解互联网造富效率。

同样一个农业政府的财政专家。

也不无法理解工业是如何创造财富的。

他而今都想不明白,大同府富裕程度,是怎么在短短数年之内,直追南京,苏州,杭州,等少数几个大都市的。

甚至在对朝廷的财政贡献上,已经仅仅次于江南四府了。

也就是苏州,镇江,常州,松江。

除此之外还有扬州。

当然了,不是大同繁华程度已经超过大明大多数地方。

真要说起了,大同虽然呈现暴发户的状态,但是依旧比不上很多地方,数百年的底蕴。

而是在太祖皇帝在制定财政政策上就是轻税。

不管是一亩只征数升,还是三十税一的商税,还有日常所需的货物全部免费的诏令。

除却一地,那就是江南。

也就江南重赋。

至于扬州就,是因为扬州是盐商聚集之地,盐税大部分也是由扬州出的。

杨继盛一时间也为难了,他看过大同所谓的账目。

包括朔州赋税与卖煤收入,大同工业区的商税,玉林关税,还有刚刚建立起了纺织业的利润。

还有原本大同的钱粮。

这些赋税加起来,一年有二百万两。

不过,周梦臣开支也多,别的不说,已经许诺过的换装。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