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清丈成果(1/2)
第五十九章 清丈成果 自己辛辛苦苦的造出来的东西,被别人动了筷子,周梦臣第一感觉,就是想杀人。
但是周梦臣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他虽然是大明官员。
虽然他很缺钱。
但是他毕竟不是为了这一点点钱,或者说,并没有一定要霸占工业革命带来的所有利益。
第一,他未必能霸占得了。
第二,他想要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想要的是整个国家与文明的进步。
而不是钱。
如果放在这个角度来看。
这个现象,或许是一个好现象。
无他,周梦臣在官府框架之内,推行很多政策。
其实一直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在北京更是如此,左动一下,冒犯这个。
右动一下,冒犯那个。
唯独来了大同之后,才有了便宜行事的自由。
但是即便如此,也有很多限制的。
但是很多事情,放在民间的话。
却很宽松的。
这并不是周梦臣胡说,而是真的。
大明是明显的小政府。
特别越往下面。
越是如此。
典型就是皇权不下乡。
很多事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比如去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一年,黄岩县为海盗萧显攻陷,也算是打响倭乱第一枪。
然后抢劫够了就撤回去了。
今年黄岩县决定修城墙。
但是这城墙是怎么修的?
县令出面召集当地大族,让当地大族出银出人。
县衙派人监督。
甚至连倭寇来袭的时候,站在城墙上守城的,也是各家士绅的家丁。
官兵?
卫所废弛,还不如这些家奴。
很多事情周梦臣做起来,有很多限制。
要考虑上上下下的。
但是对于下面的士绅来说,在乡里之中,他就做了。
官府都未必拿他们有什么办法。
商人赚钱嗅觉是最敏锐的。
既然晋商对新技术有兴趣,他们为了利益,很容易将这么多新技术推广出去。
到时候,新生的生产力反而对大明朝廷造成新的危机。
毕竟,大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根本不适合工业社会的发展。
到时候,或许就是周梦臣回到中枢,大展身手的时候。
周梦臣想到这一点,虽然内心之中还有一些不舒服。
但是也有一些释然了。
不过,想让他们卖朔州监产铁作坊。
晋商也是要大大出血的。
周梦臣又写了一封书信给殷正茂。
让殷正茂就人口这一件事情,与鞑子进行交涉,又让徐渭以他的名义上书,向朝廷请粮。
毕竟是赎回大明百姓,总不能让大同全部负担了吧。
虽然周梦臣也知道,以大明朝廷而今财政,大明境内的百姓都未必能赈济好,哪里有能力去管大明之外的百姓。
但总是要试一试的。
随即周梦臣就快马南下。
到了应州,还没有进衙门,就看见衙门外面张贴的一张张告示,上面甚至还有应州的地图,还有一张张表格,各种图表之多,让州衙外面的告示墙根本贴不下来,甚至沿着州衙的外墙,绵延了十几步之多。
周梦臣都看了一遍,心中大有信心。
这里公示的就是每一个村子有多少田,每年出多少粮食。
都一清二楚。
在外面张贴的就这样了。
那么衙门里面的账册,定然比这个清楚多了。
周梦臣也不指望,账目真正精确到每一个人,这样成本太大了。
而且变动太大。
虽然说,大明体制之内,人口流动是受到限制的。
但是奈何在边地,这事情根本做不下来。
很多人真要远走高飞。
谁真能拦住不成?
太详细了反而误差大不说,变动也大。
消耗的人力物力也非常大。
周梦臣随即进了州衙。
杨继盛就在这里等候了。
说道:“知道。
周兄你要来,我将应州朔州浑源州蔚州四州,马邑山阴灵丘广昌广灵五县的新编鱼鳞图册都已经拿来了。
让你一一过目。”
随即他叹息一声,说道:“清丈这一件事情,实在不好办啊。”
大同境内还有两个县,一个是大同附郭县,大同县,还有在大同周边的怀仁县,奈何这两个县的土地,几乎都被屯田地给占据了,百姓耕地几乎忽略不计,两个县都是大同知府衙门直接拨款维持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是大同府将两个县给吃了。
毕竟屯田一切事务都是由大同知府衙门管理的。
所以这两个县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周梦臣看杨继盛整个人瘦了一圈,就知道这一件事情不好办。
他将这一叠叠账册扫了一遍。
一方面他对杨继盛很放心,不觉得杨继盛会弄虚作假。
二来即便有问题,周梦臣也不会介入具体审查之中,这事情自然有人来审查的。
周梦臣只看总数。
他翻开最后的总计,说道:“每年夏秋两税加起来有麦十万石。
银一万两。
也就是仅仅是增加了两万石粮食。”
杨继盛说道:“以朝廷之制,亩取六升,已经很多了。
不过,我这一次倒是清扫了不少贪官污吏,得银数万两。
或许能济一时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