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 卖家底(1/2)

第五十八章 卖家底 奈何,任何财政危机解决的方法,也就是两三条。

第一是征税。

第二是卖家当。

第三是借贷。

但是第三条可以忽略不计毕竟这个时代,根本没有融资平台。

缺少金融体系周梦臣去哪里借钱?

至于征税。

周梦臣去哪里征,大同家底太薄了。

满打满算也不过一百多万人。

这还是周梦臣估计的。

至于按大明官方统计,根本没有这么多人。

这么少的人口,不发达的农业。

周梦臣采取直接屯田的方式,在满足麾下百姓口粮之外,还能有几十万石的结余,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须知,整个山西省朝廷收到手的粮食,也不过二三百万石。

在很多人看来,这分明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虽然周梦臣寄希望于杨继盛对南部州县的清丈与整顿。

但是周梦臣内心也知道,其实不可能有多少的。

原因很简单,北方州县富裕程度,远远比不上南方。

如果周梦臣手中有苏州城,不用怎么用手段,从苏州城中搞出一两百万两都很简单。

但是大同边地,即便是南部州县没有怎么受战乱,他们的家底也是相当薄的。

弄出来多少钱的。

再有就是杨继盛这个人了。

杨继盛不是盘剥之臣。

他定然会将账目查得清清楚楚的。

但是未必会增加赋税。

甚至会做出调整,就是在维持原来税额不变的情况,减轻百姓的负担。

没有办法,这就是传统的文官价值观。

甚至如果不是周梦臣将财政危机说的如此之严重。

杨继盛查清楚之后,甚至还会降低税额。

毕竟在杨继盛看来,虽然官员在他的带领之下,过得很苦。

但是百姓更苦,宁苦官僚,不苦百姓。

所以,周梦臣能选的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卖家底了。

而卖家底的选项也不多。

首先周梦臣不可能卖田。

原因很简单。

田不仅仅是生产资源,还是农业社会的权力根本。

周梦臣掌控了这么多土地,也顺便掌控了依附在这么土地上生存的百姓。

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对周梦臣的猜忌。

也不是毫无由来的。

他们甚至可以将大同已经大同周围的土地,看成一个周姓坞堡。

数万大同军的家小根底都是依附在大规模屯田组织上的。

与现在的大明朝廷格格不入。

虽然可以说是太祖旧法。

但是太祖毕竟死了。

而今早已不存在什么太祖制度了。

虽然大家都尊太祖成祖。

但问题是,谁真将太祖那一套搞出来,谁就真是满朝文武杀之为快的异端。

有些口号从来是让人喊的,不是让人做的。

土地是根本,周梦臣万万不能动的。

而大同府在周梦臣来之前,可以说什么都没有。

又什么能卖的家底,除却周梦臣一手一脚打造出来的朔州监。

别无他物。

周梦臣看着徐渭说道:“徐师爷,是与晋商有接触吗?”

周梦臣很清楚。

卖东西一定要有买家。

而今大同周围买家只有一个人,就是晋商。

当然了,并不是说除却晋商之外,就没有其他商人了。

其实在明代陕西商人也不错。

比如三原王家,大名鼎鼎的王恕之后。

但是到底大同是晋地,晋商内部虽然也有矛盾,但是别的省的商人来晋地。

却是捞过界了。

虽然晋商全国到处跑,从来不觉得自己捞过界了。

徐渭似乎没有听明白,周梦臣语气中有一丝丝的不满。

说道:“我为大人幕僚,在其位某其政,自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大人注意到的东西,我要注意到,大人没有注意到东西,也要为大人查漏补缺。

大人或许没有注意到。

开关以来,各路商人以晋商为首,在大同滞留不去,连大同的姑娘们都不好定了。

他们多是运各种东西入大同,出大同的时候,却以铁为压仓。

其实已经有很多商人都注意到了朔州铁,甚至有好几年,已经在朔州附近建了作坊。

今年以来,朔州监之中,最少有十几个工匠脱离了朔州监。

但是却没有离开朔州。

大人觉得他们在什么地方?”

“另外,我查过朔州监的账目。

你知道朔州监除却卖铁收入之外,最大的收入是什么吗?”

周梦臣还真没有想过出现这样的事情。

一时间,他有一些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感觉。

无他,如果他没有在军器监之中彻底去除了匠籍。

也就是说,在军器监工作的工匠,他们的身份是良民。

是可以从军器监脱离的。

当然了,周梦臣知道这是原则上的。

毕竟即便是在后世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想要脱离原单位都不好办。

更不要这个时代的。

不过,总是有办法的。

只是不知道挖人的付出了什么代价。

周梦臣内心恼怒之余,细细想了一下,也就释然了。

无他,他在军器监之中从来没有做什么技术保密的意思,甚至有大规模培养工程师的意思。

即便没有这些工匠,大同书院一些书籍之中,也是有原理的。

甚至有军器监的技术手册。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