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五十六章 人口买卖(1/2)

第五十六章 人口买卖 张惠侃侃而谈。

说道:“刚刚赵大人已经说过了。

周围有粮食的地方,唯有大同与北京。

朝廷邸报,今年江南大乱,黄河决口。

漕粮入库本就不多。

又拨给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赈灾粮。

而今北京已经没有多少粮食,剩下的粮食,定然是要镇仓的。

不可能卖。

唯独大同,周梦臣这几年大力推广屯田,而今又下了大功夫,修建十几条灌溉干渠,与文莺湖工程。

我的消息是今年大同定然会减产,但绝对不至于绝收。

再加上大同原本的存粮,数量不多,但还是有的。

我估计,周梦臣如果下功夫,挤出来二三十万石粮食也是有的。”

“二三十万石,对我们来说,已经差不多了。”

即便是在大明,赈灾也不是救所有人,而是让青壮尽可能活下来。

这二三十万石,再加上青城一些存粮,足够辛爱本部过了这个冬天。

至于面年春天该怎么办?

那就是明年的事情了。

春暖花开之后,纵然有青黄不接。

但也要比冬天要好过得多。

“如果让周梦臣甘心拿出这二三十万石粮食,就是事情关键了。”

张惠说道:“君子可欺之以方。

古人尚有赎人之令,况且是今日,如果我们说要归还百姓,让周梦臣出一些粮食。

应该不过分吧。”

“而且这些人即便不送出去,今年冬天,难倒能熬过去。

臣不过是废物利用而已。”

辛爱听了,才算是平静下来。

缓缓地思考起来。

他说道:“周梦臣真愿意为这人出粮食?”

张惠说道:“由不得他了。

此事立即宣扬出去。

倒是大同百姓都要寄希望于周梦臣了。

周梦臣好歹是读书人。

仁义两个字,总是要念的。”

话虽然如此,张惠却是从自己的印象之中判断。

周梦臣绝对不是将百姓死活置之不顾的人。

不过,他不能表现出来而已。

辛爱心中暗叹:“两相其害取其轻吧。”

不过,辛爱还是不甘心,说道:“可以是可以。

不过,这人不能从板升出,板升是我的粮仓。

决计不能少人。

你刚刚不是说,其他部落有汉人奴隶吗?

不管你怎么做。

将这些汉人奴隶弄过来给大同便是了。

不,将青壮留下来,老弱送过去。”

张惠也不好说什么。

或许这才合张惠的心思。

毕竟在板升的汉人虽然也有奴隶的身份。

因为,板升的汉人必须登基在蒙古贵族的名下,才有自由开垦的权力,从原则上,这些汉人开垦出来的土地,不是他们自己的。

而是所属的蒙古贵族的。

而今张惠按大明体制建立了衙门,也无法撼动这种隶属关系。

无非是收两份赋税,一份是官府的,一份是蒙古贵族们的田租。

板升的汉人对辛爱有用,不会轻易放弃。

但是各部的汉人就不一样了,这些汉人仅仅有小部分与板升一般开垦土地。

更多是从事畜牧业,比如放马,放养等事情。

这些事情对蒙古人来说,可有可无。

有固然省事,没有也行。

而且为了防止汉人逃跑,一般都是与牲口关在一起的。

冬天冻死很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真正的性命之危,还是这些汉人。

张惠答应下来。

立即做两手准备。

一手想办法通过利益交换都手法,尽可能将各部的汉人奴隶给换回来。

虽然有些困难,但并不是不行的。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

粮食比奴隶更重要。

而且蒙古制度之中,奴隶本来就是可以买卖的。

只是看价格如何。

第二手,就是与大明这边接触。

张惠不可能跑到大同。

他能与大明接触的人,就是经历官李成梁。

张惠也知道了李成梁是他的接头人。

不过,李成梁对他没有管辖权。

充分支持张惠的自主权,李成梁无非是一个消息传递的通道。

毕竟几年,最大的困扰就是消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大同。

甚至张惠传出来的消息,都是后知后觉的。

李成梁还承担着,一但张惠等人暴露,将张惠等人送回大同的义务。

不过,两人都还没有见过面。

面对张惠的主动拜访。

李成梁错愕之极。

不过,李成梁心思机敏,很快就屏蔽了自己内心之中的情绪,笑道:“没有太师来拜访,我这个小衙门,还真是蓬荜生辉啊。”

李成梁的经历衙门,还真是一个小衙门。

仅仅是在青城之中选了一个三重的院子。

李成梁与他代来的随从,大概有二十多人。

就在这个院落之中,可以说李成梁见仆人都带来了,在这里,李成梁不会用任何一个本地人的。

张惠却冷着脸,似乎没有与李成梁多说的意思,两人进入正堂之中,三言两语就让周围所有人都出去了。

说是要密谈。

张惠的随从们,自然不疑有他。

都退了下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