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 张惠的办法(1/2)

第五十五章 张惠的办法 辛爱虽然看得清楚,但根本没有什么办法。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子一日一日的来临,局面越发不好。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辛爱看得出来,下面的牧民也看得出来,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牧民向南逃亡的情况。

不得不说,虽然边墙分割了大明与草原。

但并不是说边墙也分割了汉人与蒙古人。

其实大明境内生活着大量蒙古人,很多投降部落都被安置在边墙附近,作为对抗蒙古的防线。

比如万历三大征之中。

宁夏之役,叛变的哱拜就是蒙古将领。

虽然开国之初,草原上汉人很少。

除却一些跟随元顺帝逃到草原上的汉人官僚之外,并没有多少了。

但是到了嘉靖一朝,草原上的汉人增多了不少,并不是都是被抢过去,很多人都是在关内活不下去了。

主动出关的。

嘉靖以来,边关的人口流动方向,一直是关内人口流往关外。

而且已经有了逆转的苗头了。

辛爱召见身边的谋臣,辛爱问道:“赵先生,你主持通商,能不能从玉林大量购买粮食?”

赵全说道;“王爷恐怕不行。

今年关内也大旱一场,粮食各地都缺了,可谓粮价翻腾。

大同的粮价已经涨过一两一石了。

看架势是降不下来的。

而且即便是有价,恐怕也没有数量。

大同的粮食都在官府之中。

而周梦臣照旧进行了粮食限制,官府的粮草早就封存了。”

“听说没有周梦臣的命令,不许开仓。

只是在城中设食堂,令军中士卒妻小,或者文官家丁都可以去吃。”

“没有周梦臣的点头,大批粮食是万万不可能出大同的。”

“臣最多能卖来万石上下。

而且价格绝对不是一两一石。”

赵全还是有一点朴素的经济学知识的。

大同粮食而今没有新的产出,如果出现了辛爱这个大买家,价格不飞涨才怪了。

晋商都是猴精猴精的。

在大明境内,楼二还做些囤货居奇的事情。

更不要说对鞑子,又有几分慈悲之心。

周梦臣虽然任由粮价飞涨。

但是心里却是数的。

因为很简单。

而今大同的秩序有很军事管制的味道,大同之民都是一些什么人?

就是大同军将士以及家属,或者朝廷官员与朝廷官员带的人。

再有就是生员与大同书院学子以及家属。

甚至可以说,这个群体有相当大的重合部分。

想想就知道,大同而今已经沿边一带,有没有一百万人还不清楚。

但是这些支撑了近十万兵马。

大同的人口结构就可想而至了。

于是,周梦臣一招朝廷管饭。

粮价对这些人影响就忽略不计了。

毕竟周梦臣发的军饷就是粮食。

甚至这些人手头还有一点点余粮。

而且吃了朝廷的饭,给朝廷干点活不多吧。

外面粮价飞多高,都是坑这些外来客商的。

晋商这么有钱,吃几天高价量怎么了?

如果他们觉得价格高,可以从外面带粮食啊。

周梦臣一点不反对晋商将粮食带到大同。

甚至真有人这么做了,周梦臣还想要不要给这个减免赋税。

可惜整个北方都大旱,旱情轻重不同,粮食价格涨的也不一样,可以说大同的粮价还真不是北方最高的。

辛爱大怒说道:“大同,大同,大同,什么时候都说大同。

难道非要在大同买粮了,其他地方都买不到了吗?”

赵全苦笑说道:“王爷,真买不到。

与我相邻的军镇,也就是蓟州镇,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宁夏。

蓟州镇管得最严,可以说锦衣卫一直死死盯着,根本没有办法走私。

至于宣府,南朝邸报之上,刚刚说北京运了十万石粮食到宣府赈灾。

宣府的粮食早就到了二两甚至三两了,有价无市。

这才让北京向宣府放粮了。

至于山西镇,去年一战,偏关一带已经荒芜一片,哪里还有粮食。

西北大旱比宣府都厉害。

甚至已经有人出边墙,杀人夺粮了。”

辛爱大怒,说道:“这一件事情,怎么没有人告诉我?”

张惠说道:“王爷,这事情是我按下的。

不过是几十个汉人出塞打猎。

没有发现猎物,反而发现几个牧民,于是将人杀了,牲口劫了回去。

他们都饿饥了,穷疯了。

而今局势,我们最多发文给宁夏,问问他们是怎么回事?

但是又能有什么用啊?”

“不如不问。”

辛爱也知道,张惠说得对。

而今他焦头烂额的。

维护着一纸合约对他是非常重要的。

他虽然已经是大明归化王了。

但他很明白,人心之间的沟壑是没有那么容易填平的。

在大明边臣之中鞑子始终是鞑子。

他即便想做大明的忠臣也不可得。

他即便发文给宁夏地方,宁夏地方也不会多问的。

大概是用官场打太极的手法,来回推托,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有什么办法啊?

辛爱带着几分怒气,说道:“太师,你是孤的股肱之臣,而今局面,你觉得该怎么办?”

虽然张惠将各地板升都安顿好了,安置大明的官职设立的衙门。

总计九个县,再加上西京府青城。

一共二十多万人。

能为辛爱出数万兵丁。

也算是大功一件。

但是而今局面辛爱之前礼贤下士的面具也挂不住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