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江南近况(1/2)

第四十二章 江南近况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如果说大同的春天,还残留着一丝丝的冬天的残酷。

而无为的春天,却已经温柔的一塌糊涂。

丝丝绵绵的细雨,就好像少女无处消遣的愁丝,一丝丝一缕缕的落在人们的身上心头。

吴廷翰苍老了很多。

他建立的别院。

推门见湖。

湖光春色在这个季节又好像是美好的点缀,映入他的书房之中。

给这有一丝严肃古朴的书房,增添了一丝调皮的春意。

只是此刻吴廷翰没有一丝在乎这些,他几近怒不可遏说道:“荒唐,大明养兵百万,能让区区数十人嚣张如此。

扰动地方,让耻笑之极。”

吴廷翰虽然没有坐多长时间的官。

但是他骨子里是一个不容沙子的性子。

最近这些年,他一心一意整理气学理论。

想要为气学寻找一个新出路。

寻常事情,他都交给子弟们处置。

毕竟吴廷翰年纪大。

辈分高,又做官。

在大明地方生态之中。

脱脱的地方豪绅。

一般来说,县令也不会来招惹吴家的。

吴家宗族也要仰仗吴廷翰,吴廷翰说不管事,下面的子弟也不敢将一些琐碎小事,来麻烦他。

只是他们而今遇见的已经不是琐碎小事了。

一个四五十岁的老人说道:“老叔,族里也是没有办法了。

县太爷要我们练乡兵,设保甲,保境安民。

家家户户都要交钱。

老叔也知道,这年头家家都一本难念的经,只能求到了老叔这里,老叔能不能给县令说说,免了我吴家的钱粮。”

吴廷翰心中陷入沉思。

一方面他知道,他即便是曾经做过官,但是早已人走茶凉了。

平日县令给一点面子上的尊重。

还是有的。

但是更多的却未必有了。

这种涉及到钱粮的大事上,吴廷翰的面子未必有那么大。

毕竟气学式微,即便有几个京官,也是远水不及近渴。

至于他与周梦臣的关系,吴廷翰也没有对外宣扬,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毕竟吴廷翰也没有借周梦臣势力的想法。

他出面也未必管用。

另外一方面。

他也发现情势不对。

嘉靖三十二年是倭寇开始猖狂的一年。

他手中有这去年到而今的一系列战报。

克松江,下上海,战青村,战温州,攻海盐。

甚至深入长江之中,攻太平,焚烧操船。

整个南直隶都人心惶惶。

给无为当地人最大刺激的人,就是倭寇攻太平之役。

首先太平距离无为太近了,从无为登船,从长江顺流而下,不过一两时辰,就到太平府了。

无为在后世还是叫无为。

而太平府后世叫做当涂。

都是在南京西边的。

这个影响太恶劣了。

倭寇数量不多,其实也没有攻入太平城,仅仅是将太平府的港口已经围绕港口的集市给抢了,最后一把火给烧了。

如此一来,太平府周围的府县,一个个都紧张起来的。

如无为知州这般,征钱粮练乡兵的自然不少。

大义在此。

吴廷翰也不知道该怎么拒绝。

比起江南四府来说,无为州这里,仅仅是有惊无险。

但是松江,上海,苏州一带,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倭寇反复出没。

将江南一带搞得一踏糊涂, 而这个时候,倭寇之中,最大的几支,分别是王直,徐海,陈东,叶明。

至于零星的海盗倭寇更是数不胜数,攻太平府这一支倭寇,根本不属于这些倭寇之一,不知道哪里来的零星倭寇逆流而上,在太平捞上一票。

而汤克宽,卢镗。

俞大猷,等很多将领也在最近一两年崭露头角。

只是,大明对倭寇作战。

有很多的问题。

第一就是能战敢战的军队少,拿汤克宽来说,他本是徐州人,是世袭军户出身。

已经做到副总兵了。

结果在对倭寇作战时失利,降职为参将。

他走了好像门路,才得到许可,他回老家募兵。

于是从老家募兵数千,然后再打仗,虽然不能说没有打过败仗。

最少再也没有因为打败仗降职了。

其实戚继光这种打败仗之后,想办法募兵再战的经历,是很多平倭将领这普遍经历。

唯独他们的招募的士卒,没有戚继光能打而已。

而整个江南,能打仗也不过,数支军队。

俞大猷的福建兵。

汤克宽的两淮兵。

卢镗的浙江兵。

其他的都不能打。

第二问题,就是倭寇没有统一指挥。

有利则聚集在一起,无利则一轰而散。

这让平乱的将领很头疼。

因为如果他们根本无从判断鞑子用兵想法。

毕竟鞑子大头目四五个,小头目无数。

每一个人一个想法。

怎么判断他们怎么打啊?

如果大明士卒多,各地都布防就行了。

但奈何,整个江南能打的军队。

加起来,也不过两三万而已。

防守北到海州,南至温台这么长的海岸线。

怎么能没有疏漏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