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旱情蔓延(2/2)

不客气的说,在大同修建完善的水利工程。

甚至干脆截断桑干河。

不许一滴水下流。

能缓解大同的旱情。

但是这需要多钱?

没有二百万两,想都不要想了。

而今我咬着牙才有这五十万两。

这是仅有的本钱。

万万不可投入水利之中。

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回本。”

杨继盛说道:“回本?

天下以民为本,周兄,这也是你说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何言回本?”

周梦臣一时间无言。

的确一些工程,是注定无法回本的。

但这是政府应该做的。

这些观念,周梦臣也给杨继盛讨论过。

只是,甚至可以说,周梦臣从晋商那里弄来的五十万两,也不能说是大同镇的,不过是保证金。

如果这些晋商不准备做边贸生意了。

按周梦臣自己定下的章程。

是要退还的。

当然了,也有新加入的玩家。

自然会弥补这个保证金。

几乎等同于大同镇自己的资金了。

周梦臣其实不是没有想过水利工程,他计算过,如果想要缓解大同周边的旱情,最好的办法,是在御河上修建一道拦河坝。

在御河上找地方修建一处水库。

这个工艺虽然不能说太成熟。

但是在潘季驯与徐杲两人联手之下,这种水泥坝的技术,已经差不多够用了。

如果用在南方,自然是万万不可。

但是在大同这里却未必不行。

无他。

北方河流与南方河流水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周梦臣苦笑说道:“杨兄,不是不通实务的人,何必出言相激?

你知道我想做什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五十万两,是我唯一一把米。

洒在这里,今后数年,我从什么地方搞第二把米啊?”

“事有轻重缓急。”

杨继盛说道:“是有轻重缓急。

不错。

周兄,你难免没有想过,今年大同如果绝收,会怎么样吗?”

周梦臣微微一愣,说道:“不至于吧?”

杨继盛说道:“我也知道想。

但是周兄到底是官宦人家,从小住在武昌城中。

大概见过最惨的不过路倒而已,但是我见过,大旱绝收的情况,不是我跟你争这一件事情,而今大同屯田为什么屡兴屡败,是前面的大同官僚都不如你我?

显然不是的。

大同实在是太缺水了,我觉得大同一些地方,甚至远远不如丰州滩。

丰州滩好歹还靠着黄河?

我们这里有什么?”

“桑干河水流太少了。”

“你也说前两年两个平年,是老天爷开眼了。

但是老天爷不会一直开眼的。

一旦一场大灾,大同该怎么办?”

周梦臣陷入沉思之中。

不用杨继盛说,周梦臣其实也知道,他开垦的所谓荒地,其实都是原来耕地抛荒了。

所以开垦的速度才能这么快。

真要是生地,开垦成熟地,非要数年不可。

而大同屯田不行。

固然有外患。

也有在任官员贪得无厌。

暴虐下民。

但是周梦臣也不得不承认。

这也有自然条件的原因,大明官僚在内地的表现未必好过边地,那么为什么内地逃荒就没有这里那么严重?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