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旱情蔓延(1/2)
第三十四章 旱情蔓延 整个三月,大同都在忙碌之中。
无数田间地头都能看见正在春耕的男女老少。
周梦臣与杨继盛骑着马,在一行人簇拥之下,走在田间的小路之上。
杨继盛脸色殊无笑意。
说道:“周兄,今年不好过。
今天开春以来。
没有一场雨,去年冬天,也不是多冷的。
少有雨雪。
今年旱情已经初现了。
甚至我大听过山西,陕西的情况。
恐怕今年北方夏粮要少不少。”
周梦臣听了,看着田边的小渠,根本没有多少水。
内心之中悠悠一叹。
“三年丰,三年歉,六年一小灾,十二年一大灾。”
周梦臣悠悠一叹,说道:“老天爷够照顾我了。
如果嘉靖三十年就有一场大灾,大同会成什么样子,总就是不好说的。
好在而今我们还有一些余力,来赈灾了。”
杨继盛说道:“周兄,不好办啊。
今年好些河都干涸了。
大同附近的屯田,能够浇水的田地,范围急速缩小。
我估计不过超过五万顷。
今年虽然开垦了很多土地。
但是产量估计不如去年,甚至一个不好,局面更难收拾-----”
周梦臣叹息一声说道:“杨兄的意思我知道。
不就是想在屯田上下功夫吗?”
周梦臣要确定了今后几年大同发展的总计划。
这一件事情或许,会给别人保密。
但是不可能给杨继盛保密。
毕竟杨继盛是他的得力助手,甚至可以说是左膀右臂。
只是两人之间在未来的计划上有一些分歧。
最大的分歧,就是对于农业的投入。
周梦臣心中很清楚。
大同农业先天受限制。
真要说起来,大同所有的地方都是雁门关外,在宋代都是属于塞外,因为维度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之上,并不占优势。
甚至真要说起来,桑干河两岸,要比大同这里更适合粮食生产。
周梦臣并没有想在粮食生产上投入太多的资源。
但是杨继盛却不一样。
杨继盛是一个好官。
传统意义上的好官,出身寒门,读书之前。
放过牛,下过地,深知民间疾苦,清廉自守。
这与周梦臣大有不同。
周梦臣的清廉自守。
建立周梦臣自己万贯家财上。
周梦臣数万两银子的家私。
放在现代,最少一个亿万富翁。
虽然与真正的大佬不能比。
但是周梦臣只要不想委屈了自己。
一般的吃穿用度,还是可以保证的。
但是杨继盛却不一样了。
杨继盛真是靠俸禄活着。
身着布衣,一身最好的衣服,就是官服。
这一身官服,还是周梦臣以朝廷配置下发的。
如果让杨继盛自己买,是决计不会自己买的。
所以,杨继盛几乎在任何场合都穿官服。
无他,除却官服之外,都是一些粗布衣裳。
虽然不能说衣不蔽体。
但是出门见人的话,有失朝廷体面。
周梦臣不是想给杨继盛一些资助。
但是杨继盛断然拒绝。
觉得自己不正,何以正人。
一边压制下面的官员,自己却不靠俸禄生活,如果让下面的人清廉自守。
他要让大同上下都知道。
朝廷俸禄是低了一些。
但是还是能够养一家数口的。
俸禄低,不是贪赃枉法的借口。
周梦臣也无可奈何。
要给杨继盛加俸禄,就要给整个大同上下官吏都增加俸禄。
这并不是现在周梦臣能负担的起的。
不要看,周梦臣手中大概有五十几万两的银子。
看似很多。
但是真要投入大同的建设之中。
却未必够。
更不要说增加大同官吏的收入了。
只能等之后大同发展的更好。
或许可以增加一点。
在杨继盛这个传统好官心中。
民以食为天,百业以农为主。
一切的一切都以粮食生产为重。
所以周梦臣一些举措,杨继盛不同意。
这一次他领周梦臣出来,未必没有劝说的意思。
杨继盛说道:“正是,大同百姓有百万之众,而今通关以来,有不少百姓从山西河北而来,今后恐怕越来越多。
仅仅是这些一年最少要三百万石粮食,这是最少的了。
再加上牲口,还有其他的用途,可以说也是周兄大开杀戒,大举屯田之后,大同才算是自给自足了。”
“而今万事以此为重,鞑子绝不可信任。
一旦关内大饥。
难道没有不肖之徒,引鞑子南下。
倒是周兄辛苦的一切,都要付之东流了。”
周梦臣说道:“我知道,但是大同天然条件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