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五十四章 致李沧溟书(1/2)

第五十四章 致李沧溟书 洪武正韵是明代官方韵书。

周梦臣考试的时候,一大苦手就是背韵书,无他,八股文要用韵的。

他是勉勉强强过关。

但是这种熟悉,仅仅是熟悉而已。

对付考试还行。

但是一旦遇见真章了。

就不好办了。

别的不说,如果李攀龙喝酒喝嗨了,说道:“咱们合韵做诗吧。”

随即一个人抽一个韵脚,当场做诗。

周梦臣就抓瞎了。

如果他没有写送别之前,这也罢了。

反正他不以诗词为傲。

做出一些打油诗,应付差事,大家也不过是笑笑而已。

但是而今却不一样了。

周梦臣是大名鼎鼎的周长亭。

怎么能写出这么没有水准的诗词。

周梦臣忽然想到了什么说道:“你说李攀龙是想做文坛盟主的。

他有什么主张吗?”

文坛盟主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既然想做这个位置,自然要有一定的主张,哪怕是口号,就是当代作协主席,也要有一二主张,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张居正说道:“这位李沧溟一心推崇李梦阳,主张复古,号称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

周梦臣说道:“我想起来,瞿先生讲过的。”

张居正说道:“是有一点。”

周梦臣沉思片刻,说道:“我不方便去,我写一封书信,你代我送过去。”

张居正微微皱眉,周梦臣接着说道:“叔大兄,你先看过之后,再说行与不行。”

周梦臣都说到这一份上了,张居正只能应允了。

周梦臣随即静静的研磨了,将毛笔字在砚台上静置片刻,内心之中酝酿文思,随即提笔写了起来。

不得不说,考科举这一件事情,对周梦臣的帮助很大的。

让他从某种士大夫气质,最少一手馆阁体,不说多好吧。

在张居正的评价就是媚而无骨,但最少能过眼了。

周梦臣先致歉,说为什么不去。

是因为复套之事,牵连重大,他作为工部主事负责生产太多军器,一刻也不能分心。

国家大事为重,在复套之前,是没有时间了。

当然了,谁都知道这是搪塞。

毕竟,大明的工作节奏远远没有到后世那么快,即便是周梦臣最近很忙,最多不过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罢了。

倒不是周梦臣不想再工作了。

实在是光照不够。

周梦臣最多在自己家中加一个班。

处理一些文书而已。

决计不可能找不出一点时间与人相会。

随即,周梦臣提出了自己文学主张,就是真性情。

三个字。

这种主张,在后世都说烂了的东西。

他洋洋洒洒,写发乎情,至于笔端,我笔写我心云云。

在最后专门说,文何必汉,诗何必唐?

一代人有一代文章,本朝当有本朝之文风。

与汉文,唐诗,宋词,元曲并列之。

而不是揣摩古人,邯郸学步。

随即周梦臣又将自己对音律上的理解,提出,度曲当去套路。

并将十二平均律附在后面。

并说明自己觉得,古谱记音没有标准,准备以十二平均律为核心,制定新的音谱,为大明文坛添上新音。

云云。

这一封书信,几乎不能称之为书信了。

一封文学理论与音乐理论战书。

其实,周梦臣甚至想将五线谱,写在上面。

奈何,周梦臣不会。

他只是见过,又没有学过。

在十二平均律之后,音乐有了标准,这音谱自然有办法制定,天下从来不缺却少聪明人。

只是提一个苗头而已。

周梦臣写完之后,轻轻吹干,对张居正说道:“叔大兄,你怎么看?”

张居正看了之后,说道:“李攀龙这辈子,都不会再请你了。”

周梦臣哈哈一笑,心中暗道:“可不是吗?”

周梦臣虽然没有说为什么不去,但是文章里面,已经写明白了。

那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张居正说道:“不过,周兄,你也想做文坛盟主吗?”

周梦臣笑着,用手指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我吗?”

张居正说道:“此信一出,谁都知道你要与李攀龙打擂台。

难道不是吗?”

周梦臣说道:“我现在根本忙不过来。

那有心思想这个。

张兄就代我走一趟,并将我闭关造新音的想法,传出去。

最近一段时间,我就不会写词了。”

周梦臣心中暗道:“时间一长,谁还记得我会写词。”

的确,任何事情都是时间限制的。

时间一长,热度降下去,即便有很多人记得这一件事情,估计也没有专门找周梦臣说这一件事情了。

即便有人专门说,周梦臣也有办法搪塞,比如自己很长时间不动笔,都忘记了云云。

张居正去拜访李攀龙。

将周梦臣的书信给李攀龙看了。

李攀龙拿着书信,刚刚开始看得时候,还能平心静气,但是越看眉头越皱紧,,脸黑的就好像乌云密集一般,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如果而今有特效,应该给李攀龙头上做一个电火花的特效。

王世贞有些好奇,拿来看了。

一时间也陷入沉思之后。

随即传给了其他人。

这几个人虽然是以李攀龙为主的。

但是真要说起来,他们对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标准也不一样,有些人仅仅是绝对汉代文章好,盛唐的诗最好,既然最好,就要学习吗?

有些就不一样了,比如李攀龙,几乎要一词一句都要出处,要从汉代文章,与盛唐诗歌之中来。

所以,有些人对周梦臣的理论冲击很大,恨不得爆炸。

就好像是李攀龙。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