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捷报频频(1/2)
第十九章 捷报频频 戚继光说道:“我这里有一个人选。”
这个人不是别人。
正是李成梁。
李成梁在青城之战中立下不下功勋。
但是奈何他是秀才出身,就注定了他在官场之上走不远。
他的知府,还是周梦臣提携的。
在周梦臣离开西北之后。
李成梁转任多地。
但是还是知府。
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或者说,李成梁这一辈子,估计也没有什么变化了。
估计也就是在致仕的时候,能提高一级而已。
这对李成梁来说,是相当的憋屈的事情了。
他自信才能过能,不管再棘手的事情,在他手中都能办得妥妥当当的。
武能上阵杀敌,文能抚定一方。
但是偏偏要看着别人一路升迁,他只能原地踏步。
这内中滋味能好受才怪。
李成梁自然四处走门路,想要高升。
他算是周梦臣旧部,但是这一件事情,周梦臣也无能为力。
倒不是说周梦臣否认李成梁的能力。
也不是不能将李成梁提拔上来。
而是一个代价的问题。
李成梁作为秀才出身能做到知府,已经是触及天花板了。
即便周梦臣将他提拔一层,更上一个台阶,他不过困在另一层上面而已。
周梦臣总不能次次都特别简拔吧?
且不说这符合不符合,大明文官的规矩。
单单说一点,周党是以周梦臣为主,但并不是周梦臣一个人的,他不能将有限的政治资源放在一个人身上,不说外面,就是周党内部,估计也是人心难服。
不过,李成梁有一个好儿子。
不,这不如说,李成梁当初要的条件好。
他儿子李如松拜在徐渭门下。
虽然徐渭事情很忙,不能亲自教导,但是徐渭一直很关注自己这个弟子。
正是因为这个渠道。
徐渭知道了李成梁的困境。
也给李成梁想过办法。
一两二往,这事情就传开了。
甚至徐渭还给周党一些人打了招呼,如果发现有这样的位置,就推荐李成梁。
在戚继光看来,镇守海西这一件事情,李成梁最合适不过了。
一来,李成梁文武双全。
能力没有说的。
这种去危险地任职,再加上李成梁之前的功劳。
足够让李成梁升官了。
胡宗宪对戚继光推荐的人选。
还是很认可的。
于是就上奏朝廷。
让李成梁紧急赴任。
不要错过几个月的征战。
对于这一件事情,周梦臣自然没有不准的。
于是在嘉靖四十三,整个夏天所有人目光都在辽东。
有看好的,因为这是本朝,不,近几十年最大的出塞举动。
周梦臣攻青城的规模还没有这一次出击规模大。
更不要说,或许一些百姓不知道,但是大部分官员都知道。
周梦臣当时玩了一手,先斩后奏。
只是碍于 朝廷颜面,没有说出来而已。
与这一次,朝廷主动推动的事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周梦臣这一方,自然紧张非常,这一战大胜,不,只要不是大败,稍稍有一些战果,对周党来说,都不是极大的利好。
毕竟即便平手,也可以说成各自的胜利,唯有损兵折将的大败,是难以粉饰的。
而周梦臣明里暗里的敌人,此刻都冷眼旁观,期盼着周梦臣来上一场大败。
这样的军事行动,自然要有人负责。
周梦臣作为主要推动者。
自然是免不了承担责任。
更不要说,在开战之前,王崇古发起一场大案,就是调查数年前之内辽东大饥的事情,当时辽东的粮仓有很多粮食失窃。
甚至从江南运来的粮食,也有很多不明就里的损耗。
王崇古以此为线索,一路查了下去。
几乎每一个卫所都有相当大一部分军官落网。
如此一来,王崇古也得一个“雅号”
,官屠。
号称死在他手下的官员不计其数。
很多人觉得,大战之前,先搞出这一套,对军心不利。
甚至以此求暂缓发兵,并惩治王崇古。
杨博对王崇古擅自做主,很是不舒服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王崇古都是自己人。
有事情,关起门来,家法处置。
但决计不能让别人如此欺负他。
杨博自然强硬发声,为王崇古撑腰。
这才为王崇古赢得了一些时间。
拖到了大战开始。
大战一开始,就非常顺利。
首先是朵颜三卫归顺朝廷。
这让周梦臣又好气又好笑,在蒙古与大明之间,来回的倒。
可以说明强势,就是朵颜三卫,蒙古强势,就是兀良哈部,总之毫无廉耻可言。
不过,说起来也对,对于蒙古人来说,在草原上恶劣生产情况来说,活着才是他们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什么仁义廉耻,在这里没有任何用处。
对于朵颜三卫的投诚。
周梦臣根本没有相信过,因为他相信等明军一走,朵颜三卫依然会旧态复萌。
不会一下子变成了大明的忠臣。
当然了,他依然没有对前线的战事做出任何决断,一切由戚继光决断。
他相信,他所能想到的。
戚继光也能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