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学会思考,学会判断(1/2)
燕京国家田径训练基地 清晨,一声声清亮的哨子声在田径场如期响起。
今天是2月19日,国内的下一站室内比赛即将在燕京拉开战幕,室外赛开场前的最后一次热身比赛,燕京站吸引了全国包括国家队运动员在内的多个省市和地方团队的运动员参加。
作为国家和燕京最核心的训练地,自然是来燕京参加比赛的所有运动员的修整首选。
国家队原本的在册运动员,也包括因为各种各样的关系申请挤进来的一些地方和运动团体的运动员,几天来,使得训练基地的人看起来格外的多。
不论是地方团队还是国家青年层次的二三线,难得一见训练基地同时出现这么多“有头有脸”
的国内运动健将。
因此,往常休息时间恨不得趴地上的他们,现在却是兴致格外的高。
跑道上有很多值得他们关注的目标,或是心里隐隐的偶像,或许还有那位一直有些在传说中的伯乐,在关注的同时,他们在心里何尝没有期望过可以成为下一位被看上的千里马,也许一次不经意就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
不时走到场边休息的人挺多,但运动员们的纪律性都不错,倒也秩序井然,训练场也并不显得哄闹。
他们的目光总是习惯性的看向跑道,似乎每次他们休息,那几道身影都在跑道上。
他们诧异的同时,心里也是格外的佩服。
400米环形跑道,直道起跑线前,三四个人影不停的往返与起跑线和终点线,弯道处两三个身影也是同样的单调操作,还有那一条非常独特的身影,整个400米跑道都是他驰骋的疆场。
噗噗噗的脚步声在这片人挺多但也显得颇为清静的训练基地内格外的响亮。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心里都是如此想,或许疑惑要更多些…… “小胡,小张,怎么样?
看出点什么了吗?”
场边一块位置,来自清华体育部的教练吕青缓缓踱步,走到他的两位弟子身边。
“吕教授!”
稍显得稚嫩的少年,张蒙赶忙转身,恭敬的打了招呼。
“跟你说过了,叫我教练或是吕教练,田径场内,不管是比赛还是训练,哪有什么教授。”
微笑着摆摆手,“你可别和你爸学那套拘谨,咱们干体育的不搞虚头巴脑的。”
“教练!”
两人说话间,有些意味莫名的胡珂收回了目光,也转过身来看向了自己的教练。
轻轻的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吕青一脸微笑。
“这次没在本部训练带你们过来,也是让你们多接触一下,或者说,是让你们感受下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训练理念……”
“教练,真的先进、科学吗?
我……”
胡珂有些踟躇,他不确定是否要说出他的疑惑。
“呵呵!?
小胡,看出来点了?”
吕青满意的看向自己的弟子,那个当初选秀还笨手笨脚连起跑器都会踢飞的小少年,越来越有优秀运动员的样子。
从10秒7到现在时常跑到10秒30左右,成绩提高的很快,然而最让他满意的却是胡珂的头脑。
懂观察、爱分析,当然这样的运动员不好带,可他就是喜欢,因为在他认为,想成为顶尖运动员,没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是不可能的。
“来,咱们旁边坐会!
今天给们安排的训练量不大,只是恢复和调整为主,另外的训练课就是场上那几个人!”
带着两人坐在场边,吕青直接道。
“小胡,说说你的想法,带你们来的目的就是如此,特别是看这几个人。”
眼睛看向了场中,吕青脸上的笑意很温和,让人看起来就如沐春风。
不到50岁的吕青,整个人看起来斯斯文文、一副儒雅。
但只有认识他的人才知道,这副儒雅后面,是对待训练、研究的苛刻和执着。
他是纯学院派的教练,但不同于很多学院派的教练,他更注重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很多时候,他带运动员训练,更多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去完善研究。
当然,对待运动员,他也有足够的诚心。
他会通过带着他们训练和研究的过程,去引导和培养他们,不但是运动成绩,同样也包括理论上的思考。
平时除了训练,他也会带着他们去分析目前较为顶尖的一批运动员的信息。
比如,现在场中的这几个人,他就带着运动员研究了不止一次,每一步动作和细节。
去年全年的比赛,只要他能找到的影像资料,他都没放过。
分析的结果,他并不算太满意。
至少在他看来,这位“冠军教头”
,两位冠军运动员,就技术而言,也只是中规中矩。
要说让人称道的可能就是能把华人的体魄练到如此程度了!
他也谈不上失望,每位教练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短板,在他看来,这位冠军教头毕竟年轻,或许技术上就是他的短板吧。
只是,直到几天前,他看过今年第一场室内赛的比赛录像后,惊愕的发现,技术变了!
不但是他观察最多的赵林和杨祖耀,就连其他几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个国家队的短跑项目运动员的情况可谓是风格大变。
这让他一瞬间的就想到了很多,他猛然间发现,似乎自己走入了一些误区,或者是以一个学者的心态先入为主了。
他想起了去年一年里几名运动员的变化,也想到了不久前他在体育周刊上看到的那篇第一署名为林幕的学术论文。
原来,这位林教练的执教理念是这样的。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技术,强一些的人有强一些的针对,再强一些再搭配更科学一些的手段。
是的,科学,从他的分析判断里,他认为至少赵林和杨祖耀目前的技术动作是科学的,很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
这和他一直研究的屈伸肌作用运动专项的理论有很多可通之处。
这让他瞬间来了精神,正好,针对于他目前所带的两名运动员,他也有些想法。
这才积极的过来国家队的训练基地。
要知道,平常时候,像他们华清体育部,除非大赛集训阶段,就连冬训都很少会和国家队的走在一起的。
带着厚厚眼镜,看起来同样的斯斯文文的胡珂,听着教练的话,脑子飞快的转着。
他可不知道自家教练心里诸多的百转千结,对于教练这又像是教学,又像是考校一般的询问方式,他早就习惯了。
而且他知道,教练需要的严谨。
因此,他每次在回答前,都会用心的去分析理解后才会回答。
长久下来,他发现,这样的方式似乎对于他理论和水平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他渐渐的也对这种方式热衷起来。
眼神不由的又看向训练场中的跑道上,此时原本只有一个人跑整圈的此时变成了三人。
不同的人,相同的是,都是在用极速。
他知道,这是超距离跑,他也跑,100米的运动员,经常要求跑150米。
跑200米的运动员,则需要跑250乃至300米,提高速耐,提高冲刺能力等等。
但可不是一定就是距离长才是好的,全速全力,超越极限,是没错,也要寻求合理的吧?
还有之前他们的一些训练项目,他发现,似乎所有的项目在他看来都完全是在蛮干。
包括前几天教练让他看的那两位的新技术和跑步节奏,他只是试了两次就不敢再尝试下去,他敢保证,要想达到长期有效率的发挥,他绝对会受伤。
难道他们都完全不顾身体的?
他身高1米82,体重近80公斤,教练也从没把他们往单薄的方向练的,而且也并不笨拙。
因此,他自认从体型和体格上都不比他们差多少。
他做不到的,难道他们可以?
至少他心里不太认可。
“教练,您说的先进,我觉得有,而且很符合力学作用原理。
按照正常情况,他们那样的动作很能起到最大作用身体的目的,包括技术动作也是奔着最佳发力和速度优先原理的。
但科学、合理……”
“呵呵~”
没有直接回答胡珂的问题,吕青反而看向了张蒙,问道:“小张,你刚进入职业梯队,很多东西可能都还不太懂。
先听听,没事也琢磨琢磨。
算是一个启发,这对以后的成长有好处!”
“运动员要学会思考,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光靠教练可能已经给不出太多的建议,这个时候大家都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细节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