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铁甲舰?内河炮艇?(1/2)
铁牛舰是吴捷右二军的主力战舰,虽称之为“铁牛”
,实际上仍是木制船体。
姑塘造船厂采用西式战船设计,加入了密封舱、蒸汽机、明轮等技术,使之可以横行长江。
这种战舰对付湘军水师还可以,对付外国战舰,毫无胜算。
在机动、续航、可靠性、排水量等各个方面,铁牛舰都不能与外国军舰相比。
唯有火力方面,铁牛舰在船头加装旋转炮塔,安装一门1854式重炮,稍可与外国军舰一争高下。
中兴公司的炼钢技术、枪炮技术、无烟火药技术都能领先世界,造船技术则相当落后。
造船是系统工程,军舰是大型武器平台。
没有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是造不出先进的西式战舰的。
十九世纪中期,正是欧美各国造船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
蒸汽动力、旋转炮塔、螺旋桨、铁甲舰体等新技术层出不穷。
为了加速提升造船技术,中兴公司凭借米国匹兹堡钢铁子公司的利润,高价获得米国造船厂相关技术转让、造船设备。
放眼当时世界,不列颠国、法国造船技术最为先进。
但中兴公司与米国商人关系最为容洽。
综合各方面考虑,吴捷最终选择引进米国的造船技术。
自去年起,姑塘造船厂便开始酝酿设计铁甲舰。
即便九江之战正酣,铁甲舰的设计工作也未停顿。
半年之后,第一艘原型舰试制成功 姑塘造船厂的工程师们为这艘原型舰起了个霸气的称呼-“铁甲舰”
。
实际上,虽然这艘船采用钢铁船体,其排水量只有区区五十吨。
火力方面,该艘装备三门火炮。
一门75mm主炮,布置在甲板前端,两门40mm副炮,布置在甲板后端。
这样小的排水量能承受得住75mm火炮?
吴捷看了直摇头。
当初姑塘造船厂送来设计底图,他就觉得很不妥。
奈何钢铁厂产能有限,没那么多的钢铁造船,姑塘造船厂总工程师裴修德又拍胸脯说没有问题。
吴捷勉强同意试制这艘小排量铁甲舰。
等亲眼见到铁甲舰之后,吴捷大为懊恼:这玩意如此丑陋,也能叫铁甲舰?
叫它内河炮艇还差不多!
这排水量如此之小,不说能在近海航行,它能在长江急流中行驶吗?
罗大纲不明白这里面的微妙,登上铁甲舰后赞叹不已。
右二军军长史潘西、姑塘造船厂总工程师裴修德、姑塘造船厂厂长李善兰等人陪同吴捷上舰。
李善兰一声令下,铁甲舰发出汽笛,缓缓出港。
铁甲舰正式引进螺旋桨代替明轮,传动效率大为增加。
经过近两年的艰难探索,中兴公司炼钢技术进步不少,可以冶炼高强度合金钢材。
螺旋桨技术早已问世。
因为缺乏高强度的合金材料,螺旋桨一直未能在蒸汽轮船上普及。
当时,不列颠国已经发明酸性底吹炼钢法。
但这种方法只能冶炼含磷、含硫量低的高品位铁矿石,钢产量相当有限。
十九世纪中后期,世界科技发展加速,很多新技术已经发明。
但受制于材料技术的不足,特别是炼钢技术落后,很多新科技都不能得到大规模推广。
船用螺旋桨正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当时的蒸汽战舰,多以明轮为驱动装置。
螺旋桨取代明轮,传动效率大大提高,是造船史上的一大进步。
远处二里外,右二军已提前设置好靶标,正是一艘顺风前行的木质帆船。
史潘西下令开炮。
铁甲舰降低船速。
主炮炮长计算射击诸元,瞄准手稍作瞄准,炮手紧接着打出一发75mm主炮,偏右,偏远。
很快的,送弹手送弹。
炮长修正诸元,瞄准手再作瞄准,炮手发炮。
又是一发75mm主炮,正中帆船船尾。
巨大的气浪掀翻了帆船,炮手们欢呼雷动。
1854式重炮精准度高,在两里的距离上几乎指哪打哪。
吴捷对此并不意外,他关心的是主炮后座力问题。
吴捷明显感到,主炮发炮时,船身晃动感还是比较明显的。
现在登船的人较多,增加了船身重量;目标又近,炮弹炮筒装药量低。
两个因素叠加,有助于提高船身稳定性,减轻火炮后座力。
那么,风浪大时怎么办?
水流急时怎么办?
目标远时怎么办?
吴捷并不满意,下令铁甲舰开足马力,调整航向,主炮转至最左射界,炮弹采用最大装药量。
这样一来,火炮速度最快,主炮射向最偏,炮弹射程最远,后座力最大。
如果船体摇动不严重,则证明船炮设计没有问题。
一刻钟后,铁甲舰加速至最大速度。
史潘西一声令下,主炮发出怒吼。
尽管船身晃动幅度很大,铁甲船航向发生轻微偏转,但总体上尚能接受。
吴捷松了一口气。
他想起来,自己早年参观海军军史博物馆时,见到过这种小型炮艇。
实际上,人民海军建军很晚,早期很少有大型舰艇。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小型炮艇都被当作海军主力装备。
人民海军第一款制式炮艇排水量只有25吨,改装自日寇侵华时的内河炮艇。
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解放号”
,排水量28吨,在万山海战中一战成名。
之后,人民海军开始自制52型、53型、54型炮艇,排水量在40吨至50吨不等,所需发动机、火炮均为缴获国军的库存货。
直到1954年,苏联专家来华,帮助人民海军设计了55甲式炮艇,排水量达到75吨。
自此,海军炮艇才具备了实战能力。
在1958年的九二海战中,3艘55甲炮艇同台军的的沱江号猎潜艇激战,差点将它击沉。
姑塘造船厂能够制造出这艘50吨的铁甲炮艇,已经殊为不易了。
可吴捷还是感到很遗憾。
这种炮艇适用于内河作战,就是对付两千多吨的红单船也不在话下。
可是,对付洋人的巨舰,它能行吗?
恐怕,连深海都去不了吧。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正酣,蒸汽战舰把传统风帆舰打得落花流水。
在蒸汽战舰的基础上,各国开始在舰船表面加装锻铁装甲。
于此同时,英、法等海军大国开始建造铁甲舰。
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
号(gloire)战列舰。
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