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形意拳(1/2)
形意拳中,猴拳以其独特的灵活方式而在众多国术中脱颖而出。
身体灵巧如猴,跳跃,奔跑。
猴拳,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灵活。
而独孤柳,便是将猴拳发挥到了极点,他的身体,真的如同一只猴子一样灵活。
在叶萧接触到独孤柳的拳法时候,便知道了独孤柳猴拳的特别之处,不仅身体如灵猴,动作灵巧,而且,力量极大。
在独孤柳的攻击之下,叶萧连连后退。
劲力太强,叶萧根本不敢樱其锋锐。
浅语脚步连动,跆拳道,卸骨之术,朝着独孤柳的身上连连上去。
当初叶萧受到浅语卸骨之术的攻击,知道了浅语卸骨手法的精妙之处。
卸骨手法,属于擒拿手中的一种,在近距离攻击之中,卸骨手法的威力很强。
叶萧并不像浅语一样,在其他国家的搏击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叶萧只擅长国术,至于跆拳道空手道之类的,他只是一知半解。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叶萧的攻击力没有浅语强的原因之一。
“让你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形意拳。”
在独孤柳的冷笑声中,独孤柳的拳法再次发生变化。
刚刚还用猴拳的独孤柳,拳风一变,又化身似马。
形意拳中的马形形意拳。
“马有奔腾之功”
,过步践穿有虎践马奔之意,夜马闯槽,野马窜道,马形穿拳,马蹬腿,马抬头等。
马形形意拳,最为重要的就是其势气。
练就马形形意拳,身体犹如骏马奔腾,勇往直前,无人可挡。
马形形意拳,拥有一种无人可当的势气。
叶萧再次震惊,独孤柳澡形意拳上的造诣究竟有多深?
联合上刚才的鸡步,龙形,猴形,现在又是马形,难不成独孤柳将形意拳圈套学完了?
形意拳虽然只属于一种拳种,但是其分支很多,比如五行拳,十二形拳为主要拳法。
所以形意拳并不像太极拳、八卦掌之类的单一拳法。
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其桩法以三体式为基础。
山西一些地区有以“站丹田”
、“六合式”
为基本桩法的。
其他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锤、八式拳、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
对练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
器械练习以刀、枪、剑、棍为主,多以三合、六合、连环、三才等命名。
拳法以十大形(龙、虎、鸡、鹰、蛇、马、猫、猴、鹞、燕)和四拳八式(头拳、挑领、鹰捉、粘手)为基本拳法。
桩法有鸡腿桩、鹰熊桩。
单练套路有龙虎斗、十形合一、上中下四把等。
各地流行的形意拳,除技术内容有所不同外,在风格上也各具特色。
如河北一带的形意拳,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山西流传的形意拳,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一带的心意拳,拳势勇猛,气势雄厚。
形意拳尊岳武穆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姬际可。
据说姬际可曾习艺于河南少林寺学习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枪法。
后又得到岳武穆拳谱,后以岳飞拳谱为理论,把大枪术化为拳法,并融合原来学的心意把,创出此拳。
姬际可门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传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
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从山西戴氏心意拳发展出来的,并加以定名。
所以,练一种形意拳,不算难,但是要练成多种形拳或者五行拳,很难。
更为重要的是,形意拳要求十练。
练头 头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为无不受头脑的指挥。
头为六阳之首,五官百骸,头为总领,所以,在演练形意拳的各种套路时,必须做到头要上顶、颈项要直、下颏要微收,以利领起全身,上下协调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脉畅通,气沉丹田。
这样既利于手臂的自然发力,还可以利于保护喉部,以防不测。
不仅如此,头在总领手法、步法、身法变化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保护面部的五官。
练身 人之身躯,以腰为主宰,无论进退转侧,吞吐化泄,侧身调膀,均由腰来协调。
身法,身躯变化之法。
车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对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动,腹实含胸,腰活背圆,提肛敛臀,尾闾中正。
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纵横、高低、进退、反侧、吞吐、趋避,这十二法皆有其具体的含义和要求:纵则放其势,其勇如猛虎;横则裹其力,开拓无阻拦;高则扬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则俯其身,刁拿显其能;进则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则领其气,回转伏敛身;反则顾其后,后面变前迎;侧则要调膀,左右皆顾及;吞则身未退,胸腹向里含;吐则身向拥;单双手推击;趋左也避右,避实击虚隙。
练手 手有拨转之能,两手打遍全身,其为攻防之本,故谱有“手如刀枪”
之说。
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论,有单手、双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顾手,此为“手之七法”
。
何谓单手:“起前手如鹞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后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
。
何谓双手,谱曰:“两手交互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此双手之法也”
。
“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
筋梢发,起而未落者,谓之拎手。
筋梢发,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谓之起手。
顺起顺落,参以拎搓者,谓之截手。
筋梢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顾手。
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
。
练步 步,即步法,也就是腿脚上的功夫。
步为一身之根基和运动之枢纽。
拳 谚讲:心是统帅(心即大脑),眼是先行,腿是战马,手是兵刃,无论攻防进退,全凭腿脚之力。
谱曰:“脚去手不去为无主,手去脚不去为无根”
。
“身为主宰,而形之于步”
。
足见步法的重要。
练梢 在车氏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称人体的血、肉、筋、骨之末端为梢,总称为“四梢”
。
发为血梢,舌为肉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
四梢用力,人可变其常态。
常言道,怒发冲冠,虎须倒竖,是指人在极端愤怒下的外在表现,而在拳理拳法中更讲究心一颤而四梢齐,内劲出。
毛孔的开合,可使血液循环畅通而力量充实,舌顶上腭,可使津-液生盈而不气浮,不口干;手指脚趾扣,可使气注于筋而四脚有力,齿叩可使精神贯骨,而身坚力发。
所以在行功时,要做到发欲冲冠、舌欲催齿、甲欲透骨、牙欲断筋,有推山倒海之力,有吞狼咽虎之势,四梢齐一,气聚力实,下盘稳固,勇猛外宣,使敌胆寒。
四梢之重要,由此可知。
练精 精,指人体内维持生命的高级物质——精-液。
我国的中医理论和历代武林高手都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
精为生气之源,气为养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
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充,神充则阳刚外溢;若精枯则气竭,气竭则神无,神无则命休。
可见人生有精则生,无精则死,充分说明了精对维持生命的重要作用。